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我是歌手第二季的歌单,为何至今仍是“教科书级”?

2014年的我是歌手第二季,舞台上来了一位“特殊”的补位选手——刘欢。彼时他已是国内音乐界的“活化石”,出道近三十年,作品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到从头再来,几乎刻进了几代人的记忆里。可当49岁的他站在这个被年轻人和流量包裹的舞台上时,很多人心里都打着鼓:“这样的‘老艺术家’,能在我是歌手的竞技规则里走多远?”

刘欢我是歌手第二季歌单

没想到,这位“外行”补位者,直接用一张“不按常理出牌”的歌单,把节目从“娱乐秀”拉回了“音乐现场”。十期竞演,他没选过一首口水歌,没玩过任何流量套路,反而像一位严谨的学者,带着观众在古典、摇滚、民谣、世界音乐里“做了一次深呼吸”。十几年后再回头看,刘欢的歌单早就不只是比赛的记录,更像一份写给普通乐迷的“音乐启蒙课”——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从他站上舞台的初心说起。

补位而来的“音乐偏执狂”:他来,不是“赢”的

刘欢我是歌手第二季歌单

刘欢接下我是歌手的邀约时,身边人几乎都在劝他:“你这是什么身份?跟那些年轻人争排名,何必呢?”可他想的却是:“这个节目能让更多人听到‘不一样的音乐’,我为什么不试试?”

当时节目已经播到第二季,赛制越来越“卷”:为了求胜,选手们拼命改编、炫技,甚至不惜在编曲里堆砌华丽元素,反而淹没了歌曲本身。刘欢来了,像一股清流——他说:“我选歌不看难度,只看‘值不值得唱’。如果一首歌让我觉得‘唱了它,观众能记住点什么’,那就是我要的。”

于是,他的第一期竞演歌单,就让人大跌眼镜。没选自己的成名作,没选大众熟悉的情歌,而是翻唱了北京纽约的主题曲千万次的问。原版是电视剧里的抒情慢歌,刘欢却带着乐队重新编排:开头一段沉静的钢琴,像深夜的独白;中间弦乐突然涌来,像是积压已久的情绪决堤;到副歌“千万次地问,你到底在哪儿”时,他没用华丽的转音,也没刻意拔高音域,只是把声音揉碎了、摊开了,像是在给每一个漂泊的人唱——那种穿透屏幕的厚重感,让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有人当时就在网上写:“我终于明白,什么叫‘用讲故事的方式唱歌’。”

从弯弯的月亮到ill Be There:他让老歌“活”了,让新歌“熟”了

刘欢的歌单里,没有“原创焦虑”,却比任何一张原创专辑都更“有态度”。他的选曲逻辑很简单:尊重经典,但不“复刻”经典;忠于原作,但让原作“生长”出自己的样子。

第二期,他唱了广东歌手李华滢的弯弯的月亮。这首歌在1990年就火了,几乎是珠三角的“城市声音”,传唱度不输当年的流行金曲。可刘欢偏要“挑战”国民度:他没用电吉他也没用合成器,只用一把木吉他伴奏,前奏响起时,像月光洒在珠江面上;唱到“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他把节奏放得更缓,仿佛在跟每一个“回不去的故乡”对话。录完后台监控,连制作人都说:“刘老师唱第二段时,眼圈红了——他不是在‘演’,是在‘回忆’。”

第三期,他突然切换风格,带来了迈克尔·杰克逊的ill Be There。这首英文歌对很多观众来说并不熟悉,可刘欢的演绎却炸翻了现场:开头用意大利语吟唱,像歌剧里的咏叹调;副歌部分突然切换成英文,声音里带着MJ标志性的“律动感”,又揉进了自己特有的“醇厚”。有网友说:“第一次觉得,原来英文歌也可以唱出‘中国味’——不是加中国乐器,是让你的情感能被中国人听懂。”

最让人没想到的是第六期,他挑了一首几乎被遗忘的老歌Con te partirò(时间之影)。这首1995年的意大利民谣,之前只有少数古典乐迷熟悉。刘欢没用任何炫技技巧,甚至刻意简化了编曲,只留下一把大提琴陪着自己唱。可当他唱到“我想飞越大海,我会跟随你”时,台下有观众在哭——不懂意大利语又怎样,那种“无论天涯海角,我陪你”的共情,比任何语言都有力量。后来这首歌直接登上了音乐平台的热搜,评论区有人说:“刘老师教会了我:好音乐真的会‘破圈’。”

他的歌单里,藏着一个“音乐教育者”的真心

很多人说,刘欢在我是歌手里像个“固执的老学究”——别人都在“讨好”观众,他却总想“带领”观众。可仔细看他的歌单就会发现,这份“固执”里,藏着一个音乐人最珍贵的“初心”。

他唱喂鸡(一首河北民歌),是因为“现在年轻人太少了,民歌里有我们文化的根”;他唱Asian Dream(上海世博会主题曲),是因为“世界需要听到中国的声音,但不能是‘喊口号’,是要用音乐搭一座桥”;他唱往日时光,是因为“人总在往前走,但不能忘了‘我们从哪儿来’”。

有次采访,记者问他:“您选歌那么‘冷门’,不怕被淘汰吗?”刘欢笑了:“比赛总有输赢,但音乐的价值,从来不是‘赢’能定义的。如果我一唱,有人说‘原来民歌这么好听’‘原来英文歌可以这么深情’,那我就没白来。”

后来他真的拿了总冠军,但领奖时他说:“这个奖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所有愿意‘静下来听音乐’的人。”

十年了,为什么我们还在“回味”刘欢的歌单?

现在的综艺舞台,不缺“神改编”“高音炮缺”,不缺“话题王”“流量咖”,但好像少了一种“让耳朵舒服,让心灵共振”的力量。刘欢第二季的歌单,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年节目的初心,也照见了当下听众对“好音乐”的渴望。

他教会了我们:真正的“高级”,不是堆砌技巧,是把情感唱进歌里;真正的“普及”,不是降格讨好,是带着听众往音乐的深处走;真正的“大师”,不是站在云端,是弯下腰捡起那些“被遗忘的好歌”,擦干净了递到我们手里。

下次当你觉得“歌不好听了”,不妨回头听听刘欢在我是歌手第二季的歌单:听听千万次的问里的坚持,听听弯弯的月亮里的乡愁,听听ill Be There里的温暖——或许你会发现,那些能穿过时间的好音乐,从来不是“唱给别人听的”,而是“唱给自己的”。

就像刘欢在节目里说的:“音乐这东西,只要你用心唱,总会有人用心听。”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听的,何止是他的歌,更是他对音乐的“那股真劲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