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08奥运主题曲我和你火了15年,刘欢开口还是能唤醒多少人的DNA?但你知道这首歌究竟是哪一年正式“走进”我们生活的吗?

要说中国人集体记忆里的“封神”BGM,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我和你绝对能排进前三。当刘欢那醇厚又深情的嗓音穿透鸟巢的夜空,与莎拉·布莱曼空灵的声音交织,多少人的眼泪瞬间没绷住——那不只是歌声,是一个时代对一个国家的注解,是十几亿人对“世界一家亲”最直观的感受。

刘欢我和你发表于哪一年

可要是问“这首歌哪年发表的”,估计不少人会愣一下:“肯定是2008年啊!奥运会开幕式唱的!”没错,但又不止这么简单。这首歌的“出生”,其实藏着不少故事。

2008年8月8日,鸟巢上空的“第一声歌唱”

刘欢我和你发表于哪一年

严格来说,我和你的“官宣生日”是2008年8月8日——也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当晚。但你知道吗?在这之前,它已经在录音棚里“打磨”了好几个月。

词作者别亦农回忆,2007年底,奥组委开始全球征集奥运主题曲,要求“既要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又要展现中国文化包容,还得让全世界听得懂、记得住”。后来找到他和孟可、丁磊(作曲)组成创作组,反反复复改了十几版,直到2008年春天才定了旋律和歌词。“歌词很简单,‘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就是要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最温暖的理念。”

而刘欢的参与,更是这首歌的灵魂。早在2007年他就接到奥组委邀请,但因为档期和歌曲风格犹豫过:“奥运会主题曲通常都是激昂的,我和你这么舒缓,能撑住场面吗?”直到导演张艺谋亲自做工作:“刘老师,我们需要你声音里的‘厚重’,让全世界从你的歌声里听出中国的‘温良’。”刘欢才放下顾虑,2008年3月进棚录制,光是“我和你”这三个字的尾音,就调整了不下20次——要深情,但不能腻;要大气,还得有烟火气。

为什么说它“2008年才火,却早已刻进DNA”?

可能有人会问:“2008年才发表,怎么就成了‘跨时代’的经典?” 这得从奥运会的影响力说起。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全球44亿观众通过屏幕见证了开幕式。当我和你前奏一起,不管是现场的外元首,还是电视机前的老百姓,都不约而同地静了下来——没有高亢的呐喊,没有炫技的转音,就只是两个人声部的交融,像朋友间的低语,又像家人的问候。

更绝的是,这首歌“打破”了奥运主题曲的“定式”。过去从Hand in Hand到Reach Out,大多是快节奏、强鼓点的励志风格,而我和你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用最简单的旋律、最平淡的歌词,讲出了最动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后来刘欢在采访里说:“奥运会不只是比胜负,更是‘连接’,歌声就该像一座桥,把所有人连起来。”

而且这首歌的“后劲”有多大?这么说吧:2008年后,只要是中国举办大型国际活动,我和你的旋律几乎成了“标配”;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艺谋又让它的旋律在开幕式“回响”;如今十几年过去,短视频平台只要出现刘欢唱我和你的片段,评论区一定炸锅——“DNA动了”“回到2008年”“这才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所以,它到底哪年发表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2008年8月8日,这是它通过奥运会面向全球“正式发表”的时间;而从创作完成、内部录制到最终定稿,其实在2008年上半年就已经完成。但“发表”从来不是一首歌的“终点”,而是“起点”。对于我和你来说,它的发表日,也是它成为“国民记忆”的起点——那一年,中国用一场让世界惊叹的奥运会,也用一首简单到每个字都听得懂的歌,告诉所有人:“我们,在这里;世界,是一家。”

下次再听到我和你,也许你会想起2008年夏天的蝉鸣、电视前和家人一起看开幕式的夜晚、还有那句“我和你,心连心”带来的暖意。你说,一首歌能“活”多久?或许就像刘欢的歌声里藏着的那样,只要还有人记得那个夏天,它就永远“年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