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刘欢戎”被提起,华语乐坛的“魂”还在吗?

提到刘欢,你脑子里会跳出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千万次的问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的深情,还是歌手舞台上那个“不爱穿西装,只爱唱歌”的“胖子”?但最近,一个带着“戎”字的词慢慢绕开了刘欢——不是“戎马”,不是“戎装”,而是乐迷私下里说的“刘欢戎”。

刘欢戎

你没听错,就是“戎”。有人说是他骨子里的那股“轴”,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有人说是他音乐里的“劲儿”,不管是民族是摇滚,总能唱出股千军万马的气势;更有人说,这是华语乐坛的“旧日荣光”,是那个不为流量折腰、不为名利低头的老艺术家的代名词。

可问题来了:当“刘欢戎”成为一个标签,我们究竟在怀念什么?是刘欢这个人,还是那个曾经捧着作品说话的时代?

刘欢戎

你敢信?30年前,刘欢的“轴”差点让他唱不了好汉歌

1997年,电视剧水浒传筹备,找刘欢唱好汉歌。那时候的刘欢,已经是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千万次的问的唱作者,是音乐学院里的青年教授,按理说这种“国民级”主题曲,接了就是双赢。但他对着剧本就皱起了眉:“这歌词‘大河向东流’,太直白了,像个口号,不像水泊梁山的好汉。”

刘欢戎

他跟导演说:“得改词,得把梁山好汉的‘义’和‘豪’融进去。”导演急了:“这词是原作者写的,传唱度最重要啊!”刘欢更轴:“传唱度不是喊出来的,是心跟着音走出来的。”

最后怎么着?他没改词,却在编曲上下了狠功夫。他把京剧里的“西皮流水”揉进去,加了山东梆子的鼓点,甚至自己敲着木凳子找节奏。录音棚里, producer 想让他“温柔点”,他吼回去:“好汉哪来的温柔?得是咬牙切齿的痛快!”后来好汉歌火了,大街小巷都在唱,没人记得当年他“轴”着改编,但就是这股“轴”,让这首歌成了刻进DNA里的经典。

如今的娱乐圈,还有几个刘欢这样的“轴”?剧本不对路就拒演,歌词没嚼透就推歌,宁愿闲着也不凑合?有人说他“傻”,可你看那些火了几年的歌,哪个不是带着这种“轴”劲儿磨出来的?

他的“戎马”,从来不在镜头前,而在琴键和话筒里

“刘欢戎”里的“戎”,不是冲锋陷阵的“戎”,更像“戎马一生”的“戎”。他的战场,从来不是红毯热搜,而是练琴房的凌晨三点半,是录音棚里上百次的试错。

早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求学,为了练好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他每天泡在琴房14小时,饿了啃面包,渴了喝自来水,手指磨出茧子就用创可贴贴着练。有同学劝他:“差不多就行了,你嗓音条件这么好,何必跟钢琴过不去?”他头也不抬:“钢琴是我的根,没了根,唱出来的歌就是飘的。”

后来唱弯弯的月亮,有人说“你太学院派了,没点烟火气”。他索性跑到广东的民间采风,跟着老艺人唱粤剧,在码头听船工号子,硬是把“弯弯的月亮”唱出了水乡的湿润和游子的乡愁。后来这首歌火遍东南亚,没人知道他曾为了一个“颤音”,在珠江边反复唱到嗓子沙哑。

这些年,他上综艺,不炒作、不卖惨,永远穿着那件旧T恤,聊起音乐眼睛就发亮。有人说他“过时了”,可你听他唱和光同尘,明明是首慢歌,却唱出了岁月的重量;他教年轻歌手,不说“你要怎么样”,而是说“你得先爱上这首歌,它才会爱你”。这种“戎马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劲儿,不就是“刘欢戎”最动人的地方吗?

当我们在说“刘欢戎”,我们究竟在要什么?

现在回头看,“刘欢戎”三个字,与其说是一个标签,不如说是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刘欢的“真”——对音乐的真,对艺术的真;也照出了我们对当下的“盼”——盼乐坛多一些扎实的作品,少一些速食的流量;盼艺人多一些对专业的敬畏,少一些对名利的追逐。

你还记得吗?当年听刘欢的歌,我们不用去想“这首歌能火多久”,只觉得“这首歌,就是我想说的”;我们不会争论“他唱得好不好”,只会在听到“天地间”的旋律时,不自觉地跟着唱。那种纯粹的喜欢,现在还有吗?

刘欢今年63岁了,唱不动高音了,也很少上舞台了。但只要他开口,我们还是能找到当年的感觉。因为他的“戎”,从不是靠包装和人设堆出来的,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所以,当“刘欢戎”被提起,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或许不是某个具体的歌手,而是那个“作品为王”的年代,是那个“用心唱歌,就能被记住”的约定。

现在的娱乐圈,不缺明星,缺的是“刘欢戎”;现在的乐坛,不缺神曲,缺的是能让人记住一辈子的歌。你说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