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柳州出来的刘欢悦,凭什么能让全国观众都喊一声‘自己人’?”

提到柳州,你 first thought 可能是嗦粉时那口鲜掉眉毛的螺蛳汤,是穿城而过的柳江在夜色里像条闪烁的丝带,是那些藏在老街巷里、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骑楼。但最近,一个从柳州走出来的名字,让更多人开始重新打量这座城——她叫刘欢悦。不是什么流量明星,也不是一夜爆红的顶流,偏偏就像柳州本地的酸笋,带着股子鲜辣直白劲儿,生生在娱乐圈扎了根,让无数人说:“这姑娘,真有我们柳州那味儿。”

刘欢悦柳州

从柳江边走出来的“愣头青”:她骨子里刻着柳州的“实在”

刘欢悦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员,最早在柳州文工团跑龙套时,连台词都常常背不利索。有次演街头戏,导演让她“假装被撞倒”,她倒好,直接真摔在柳州石板路上,膝盖磕得青一块紫一块,却爬起来笑着说:“导演,这够真了吧?”台下群演都笑她是个“愣头青”,可偏偏这份“较真”,被后来路过选角的副导演看中了。

刘欢悦柳州

“柳州伢妹就是实在,”后来采访,刘欢悦总爱这么说,“在柳州长大,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街坊邻居打招呼是大嗓门,做生意是‘童叟无欺’,连嗦螺蛳都要嗦到壳发白才过瘾。”这股子实在,在她身上成了最鲜明的标签:拍戏时替演员想动作,自己先示范到满身汗;直播时粉丝问她“有没有偷偷开美颜”,她举着手机怼着脸笑:“你看,这黑眼圈比螺蛳粉里的酸笋还明显。”

有回回柳州老家,记者跟着她挤早高峰公交车,司机大叔认出她,摆摆手:“上来吧欢悦,不收你钱,你在我们柳州拍的戏,我天天追!”她没推辞,攥着公交卡挤在人群里,笑着说:“柳州就是有这点好,再红的明星,回来也是个‘嗦粉崽’。”

刘欢悦柳州

“螺蛳粉式成功”:没那么多捷径,全是时间的熬煮

别看她现在被叫“实力派”,刚到北京那几年,刘欢悦的简历厚厚一沓,投出去却像石沉大海。为了省房租,她和三个姑娘挤在五环外的农民房,冬天没暖气,裹着三条棉被写剧本。“那时候做梦都在想,啥时候能在戏里说句完整的台词,不是‘路人甲’就行。”

转机是2021年,她接了部小成本网剧,演一个柳州打工妹。为了找“柳州味”,她真跑到批发市场帮人搬货,跟着摩的司机满城跑,听她们唠家常、说柳州话。有场哭戏,怎么都哭不出来,导演急得直跳脚,她突然想起小时候在柳江边,看见妈妈卖酸笋被城管驱赶的背影,眼泪“唰”就下来了——那不是演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剧播出后,那段“柳州味哭戏”火了,评论区有人说:“看她哭,我手里的螺蛳粉都不香了,想家。”更绝的是,有次她直播时无意中说了句“柳州的酸萝卜,配粥绝了”,第二天柳州当地酸萝卜销量直接翻了十倍,厂家连夜给她寄了箱感谢礼,她抱着箱子直播:“大家别光顾着看,真去尝尝,比我的脸还实在。”

这大概就是“螺蛳粉式成功”——选材讲究(柳州人骨子里的韧劲),火候到位(十年不声不响的积累),最后浇上一勺热辣的汗水,鲜香自然就出来了。

比流量更“顶”的,是成了柳州的“移动名片”

现在刘欢悦火了,但回柳州的次数反而更多了。去年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她没要片酬,回来当志愿者,在柳江边帮着维持秩序,热得汗流浃背,粉丝举着灯牌喊“欢悦加油”,她回头比了个柳州特色的“OK”手势,说:“今天我们柳州人,要把最好的样子给全国看!”

她还牵头做了个“柳州文化小课堂”系列短视频,带着镜头逛柳州米粉博物馆,教大家用柳州话唱儿歌,甚至连“螺蛳粉的正确嗦法”都拍了教程——“记住咯,要先嗦粉,再喝汤,最后嗦酸笋,这样层次才丰富!”网友笑说:“这是把柳州文化刻进DNA里了。”

有回采访问她:“成了名人,还会觉得自己是柳州人吗?”她歪头想了想,指着窗外的柳江说:“你看那水,不管是流到哪,最后都要回柳州。我不管走多远,骨子里的螺蛳香、柳江风,改不了。”

所以啊,柳州出来的刘欢悦,凭什么能让人这么喜欢?大概是因为她没把自己当“明星”,而是当成个“柳州推荐官”——用最本真的样子,告诉全世界:柳州不仅有螺蛳粉,还有一群敢拼、敢闯、实在得可爱的柳州人。

下次你嗦螺蛳粉时,不妨多想想那个在柳江边长大的姑娘——或许她就像碗里的酸笋,初尝有点冲,但后劲儿足着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