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消失3年没作品?刘欢“消失”的这些年,究竟怎么了?

前几天刷到个老视频,是刘欢在2019年歌手当导师时的片段,他穿着那件标志性的深色外套,抱着手臂听学员唱歌,眼睛眯起来突然说:“其实这首歌的和声,要是在这里加个半音,情绪会更饱满。”镜头扫过去,他眼角的皱纹已经很明显,但声音还是像以前一样稳,带着点北京腔的松弛感。

刘欢怎么啦 还在吗

评论区突然有人问:“刘欢老师还做音乐吗?怎么好几年没见新歌了?”下面跟着一长串附和:“是啊,前几年还能在综艺上看到他,现在连热搜都没他。”“我记得他好像身体不太好,是出什么事了吗?”

一时间有点恍惚。那个唱弯弯的月亮能唱到人心里发颤,唱好汉歌能震得屋顶发麻的刘欢,好像真的从大众视野里“淡”了。不是消失——他没退圈,没出意外,甚至偶尔还能在某个音乐颁奖礼上看到他,但就是“存在感”低了很多低到让人忍不住想问:刘欢,你怎么啦?你,还在吗?

刘欢怎么啦 还在吗

先说“在吗”:其实他一直都在,只是换了个“赛道”

若说“不在”,确实是冤枉他。这几年刘欢没闲着,只是没站在聚光灯中央而已。

刘欢怎么啦 还在吗

2021年,他和几个老朋友搞了个“刘欢与朋友们”小型音乐会,没宣传,没售票,就请了些音乐圈的老熟人,现场视频后来在网上流出,他唱千万次的问,还是那副金嗓子,高音区像醇酒,低音区像暖炉,底下坐着的人跟着哼哼,眼眶都红了。

去年他给一部纪录片写了主题曲,没去片方剪彩,没发通稿催宣传,等网友偶然听到片尾曲时,才发现词曲作者写的“刘欢”两个字。还有一次,在某音乐学院的大师课上,他对着学生们一讲一下午,从发声技巧聊到音乐创作,说:“你们别只盯着流量,音乐这东西,得用心磨。”

至于“新歌少”,倒也不是灵感枯竭。有次采访他说:“歌现在写得慢了,年轻时一个月能出三首,现在一首歌要磨大半年。不是写不出来,是不想随便写。”对他来说,“做音乐”从来不是“发单曲”那么简单,更像是个慢工出细活的手艺活——他愿意等,也愿意磨。

再说“怎么啦”:那些“隐退”的背后,藏着他最真实的“活法”

既然在,为什么“露面少”?说到底,是刘欢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减法”,而这“减法”里,藏着三个最实在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身体的账”:他早就和身体“和解”了

老歌迷都记得,刘欢年轻时也是个“拼命三娘”。90年代开全国巡演,一场唱三个小时,不喘不歇,后台扒口饭就上场;录好汉歌那会儿,导演说“刘欢你得把声音放粗点”,他真去公园跟着大爷们喊嗓子,喊到嗓子沙哑还坚持录。

这么“造”,身体自然会“抗议”。2004年他查出脂肪肝,医生说“再不减重就危险了”,他真就玩命减——半年瘦了100斤,从200多斤的大块头,瘦到现在的清瘦身材。这些年他很少熬夜,采访里说:“我现在晚上十点必睡,早上六点起,雷打不动。年轻时候觉得熬夜是浪漫,现在知道,能早睡才是本事。”

2019年后他参加的综艺明显少了,除了歌手那档,后来再上节目,都挑着“工作量小”的来。他说:“不是不能累,是经不起折腾了。现在站在台上,我得确保自己能把最好的声音给观众,而不是喘着气唱歌。”

第二个原因,是“家庭账”:比起聚光灯,他更想守着“小日子”

刘欢对家庭的“护”,在娱乐圈里是出了名的。他妻子栾峰是他的大学同学,也是他的“音乐知己”,当年他写弯弯的月亮,栾峰就是第一个听众,两人结婚快40年,没传过任何绯闻,刘欢说:“我老婆不爱镁光灯,她喜欢在家种种花、做做饭,我陪着她,比什么都强。”

他们的女儿刘一丝(小名丝丝),现在也长大了。刘欢曾在一个采访里笑眯眯地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拿了多少奖,是培养出了一个特别有自己想法的闺女。”丝丝喜欢画画,刘欢就陪她逛美术馆;丝思想去国外留学,他嘴上说着“舍不得”,背地却默默办好了手续。

这几年刘欢把更多时间分给了家:陪妻子逛菜市场,给女儿做红烧肉,甚至学会了用短视频记录生活——视频里他穿着老头衫,在厨房里颠勺,配文:“老刘的私房菜,今日主打番茄炒蛋。”底下有人调侃:“刘欢老师,你这是‘从乐坛退隐,厨坛出道’啊?”他回:“挺好,接地气。”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根本的:是他把“音乐”活成了“日常”,而不是“工作”

很多人觉得“没作品=没做音乐”,但对刘欢来说,“做音乐”从来不是“发单曲”或“开演唱会”那么狭隘。

他现在很少写“流行歌”,反而更喜欢琢磨些“慢音乐”——比如给古诗词谱曲,他说:“唐诗宋词里的意境,比现在的很多流行歌有味道多了,我想用音乐把那种美传出去。”他还带着学生改编民歌,把茉莉花信天游用现代编曲重新演绎,他说:“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烂在故纸堆里。”

他也没离开过音乐教育,这些年带了不少学生,没说过什么大道理,就一句:“唱歌别靠嗓子,靠心。”有个学生回忆,刘欢带他们练声,练到嗓子哑了,还笑着说:“没事,好的嗓子都是‘磨’出来的,就像那块老玉,越磨越亮。”

其实我们该问的,不是“他怎么啦”,而是“我们想从他身上看到什么”

说到底,大家问“刘欢怎么啦”,不完全是好奇他的近况,更像是对一种“稀缺”的怀念——怀念那个把音乐当信仰,把生活当本真的人。

在这个流量为王、速食主义横行的时代,太多人为了“曝光”拼命挤镜头,为了“热度”迎合市场,可刘欢偏不。他可以三年不登台,因为“想让嗓子歇够”;可以十年不发新歌,因为“想写首对得起自己的”;可以把生活重心从“舞台”挪到“厨房”,因为“家人的笑脸,比粉丝的尖叫更重要”。

这不叫“消失”,这叫“清醒”。

前几天又看到刘欢的一个视频,他坐在钢琴前,弹着弯弯的月亮,轻声唱:“月亮弯弯,河水潺潺。”镜头外,妻子栾峰递过来一杯热茶,他笑着接过,喝了一口,继续弹。阳光照在他脸上,皱纹里都是温柔。

突然明白,刘欢从来就没“走”。他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唱”着生活。

所以,如果你还在问“刘欢怎么啦”,或许该换个问题:“他这样活着,不也挺好吗?”

毕竟,真正的“大师”,从不需要靠“存在感”来证明自己。就像他唱过的那句话:“千万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他追寻的,从来不是舞台的灯光,而是音乐里的自己,和生活中的烟火气。

而这样的刘欢,一直都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