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年轻时写的歌词,哪一句藏进了你的青春里?

1990年的夏夜,北京胡同口的录音棚里,28岁的刘欢抱着吉他,反复调试着琴弦。窗外的蝉鸣和着收音机里的弯弯的月亮,飘进邻居家的小院——刚刚结束高考的姑娘们,正坐在马扎上对镜贴花黄,轻轻跟着哼“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谁能想到,这个嗓音浑厚如大提琴的年轻人,随手写下的几句词,会成为几代中国人青春里的BGM?

刘欢年轻时最美的歌词

少年心气里的“不完美浪漫”

提起刘欢的歌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经典”,但少有人知道,他年轻时写词,从没刻意追求“文绉绉”。1987年,电视剧便衣警察找他写主题曲,导演许雷说“要唱出年轻人的热血,也要有普通人的迷茫”。刘欢当时刚毕业,在中央音乐学院当老师,白天改乐谱,晚上就坐在琴前琢磨——他想起了自己大学毕业时,抱着吉他在操场唱歌的日子,想起了同学里“有的人去了深圳,有的人留在了北京,大家都在往前走,却不知道路在哪儿”。

刘欢年轻时最美的歌词

于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词就这么诞生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至今有人调侃这是“最直白也最燃的歌词”,可仔细品,里头藏着年轻人的“莽撞”和“真诚”:没有“星辰大海”的宏大意象,却把“磕磕绊绊往前走”的劲儿唱进了每个人心里。后来这首歌火了,大街小巷的喇叭里都在放,刘欢去商场买东西,售货员阿姨都会指着他说“就是那个唱‘金色盾牌,热血铸就’的小伙子”——他那时候还挺不好意思,觉得歌词写得“太糙”,可老百姓爱听,因为它说出了普通人的心事。

情歌里的“岁月静好”是悄悄种下的

如果说少年壮志不言愁是刘欢写给青春的“战歌”,那弯弯的月亮就是他唱给故乡的“夜曲”。1990年,他刚从美国交流回来,赶上朋友筹备亚运会歌曲,想让他写点“温情的东西”。那时候他常想起小时候在北京大杂院的时光:夏天的晚上,奶奶摇着蒲扇,指着天上的弯月说“那是小船,载着好梦”,邻居家的小姐姐总爱坐在月亮底下绣花,针线在月光下闪着光。

“我写词慢,但那晚一挥而就。”刘欢后来在采访里说,弯弯的月亮的词几乎是对画面的白描:“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烁烁的星河,脸在书上,你在我心上。”有人问他“脸在书上,你在我心上”是什么意思,他笑:“就是我们那时候谈恋爱啊,不敢说‘我爱你’,就把她的照片夹在书里,看书的时候就能看见,感觉她就在身边。”这种“欲说还休”的浪漫,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动人。歌曲发布后,有人说“这是中国最美的民谣歌词”,其实哪有什么“美”,不过是刘欢把最普通的青春心事,酿成了酒。

追寻里的“人生追问”是刻在骨子里的

刘欢30岁前写的歌词,总有个“魂儿”——那就是“追问”。1993年,他接到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邀约,那时候国内“出国热”正盛,很多人觉得“国外就是天堂”,刘欢却通过王启明和郭燕的故事,唱出了异乡人的迷茫:“千万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你不像是在我梦里,是在呼唤我千万次的你。”

“千万次”的重复,不是歌词技巧,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年轻时的刘欢,总在“追寻”:追寻音乐理想,追寻人生答案,甚至追寻“我是谁”。有段时间他特别焦虑,觉得“唱摇滚不够燃,唱民歌太文雅,唱流行歌又怕没深度”,直到写千万次的问时,他才想通——原来“追寻”本身就是意义。后来这首歌火了,在纽约的留学生说,听到“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会哭,因为在唐人街打工的夜晚,他们也曾对着月亮问“我到底在追寻什么”。

如今再听刘欢年轻时写的歌词,会发现它们没有“精致的利己主义”,没有“悬浮的文艺腔”,只有白米饭一样实在的生活味道:是胡同口的老槐树,是高考前的台灯,是异乡的月亮,是青春里说不清道不明的“爱与愁”。这些歌词之所以“最美”,不是因为文字多华丽,而是因为刘欢把年轻人的心跳、岁月的回响,都揉进了旋律里——你听那一句“弯弯的月亮”,唱的不是月亮,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夏天;你听那一句“千万次的问”,问的不是远方,是我们每个人都躲不开的人生课题。

现在打开音乐软件,刘欢的歌还在列表里,只是听的人鬓角已染白霜。可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你还是会跟着轻轻哼——因为刘欢年轻时写的歌词,早就不是“作品”,而是我们生命里的一部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