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带的歌手怎么总被低估?从酒吧唱进格莱美,这些“宝藏”你听过几个?

提到刘欢,大多数人脑子里先跳出来的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江南烟雨的缠绵,是千万次的问里穿透星海的深情。他是华语乐坛的“活化石”,是唱功与情怀的代名词——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站在他身边,被他亲手“带出来”的歌手,如今怎么样了?

刘欢带出来的歌手

有人说,刘欢带的歌手,像是被“刻意藏着”,不像某些导师的学员总上热搜、抢流量。但只要你听过他们的歌,就会明白:真正的宝藏,从来不怕时光打磨。那些跟着刘欢学唱歌的人,早就不是“谁谁谁的学生”,而是华语乐坛各自闪耀的星——有的从酒吧唱到格莱美提名,有的把小众唱腔唱成全网爆款,更有人至今提起他,还会红着眼眶说:“没有刘欢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

01. Gin Lee李幸倪:从“酒吧驻唱”到“live女王”,他让她敢把“脆弱”唱给世界听

刘欢带出来的歌手

2015年,中国好声音第四季,舞台上站着一个叫李幸倪的香港女孩。她留着利落的短发,穿着简单的T恤,一开口却惊呆了所有人——改编版的泡沫,没有炫技的高音,却把张惠妹歌词里的“脆弱心碎”唱得让人心头一紧。

那时候的李幸倪,在澳门酒吧驻唱了8年。她唱功不错,但总觉得自己“没特点”,甚至在赛前偷偷给刘欢写信:“老师,我怕自己不够特别,选不了歌。”刘欢没给她具体答案,只说:“你来,带上你最想唱的歌,别管别人怎么说。”

刘欢带出来的歌手

比赛里,李幸倪每次选歌都“剑走偏锋”:唱陈奕迅的苦瓜,把苦涩唱得像一杯温茶;唱王菲的执迷不悔,用爵士腔给经典换了灵魂。评委杨坤说“她太独特”,那英直呼“她唱到我心里去”,而刘欢,总是在她唱完后敲着谱子说:“听你的歌,像在听一个人讲心事,这种‘不完美’才是最珍贵的。”

决赛夜,李幸倪紧张得手心冒汗。刘欢蹲在她身边,轻声说:“别想赢,就想你第一次在酒吧唱歌时的心情——那时你只想让客人听懂,现在也这样。”那晚她唱的空城,没有华丽的改编,却让全场安静,最终拿了亚军。

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李幸倪成了华语乐坛公认的“live女王”,开遍内地和香港的演唱会,还入围了第60届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提名。有人问她“成功秘诀”,她说:“刘欢老师教会我一件事:唱歌不是比谁高,是比谁敢把‘真’拿出来。现在我一站上舞台,就会想起他蹲在我说的那句话——‘别怕,你是独一无二的’。”

02. 张姝:东北大妞的“灵魂唱腔”,他用一把“声音尺”量出了她的光芒

和李幸倪不同,张姝是2015年好声音里最“不起眼”的选手。来自东北的她,没什么背景,甚至第一次唱普通话歌还带着方言口音。但刘欢却在盲选时为她转身——不是因为她的高音,而是因为她唱你要的不是我时,那种“像失恋朋友在你耳边哭”的叙事感。

复活赛上,张姝紧张得发抖,对着刘欢鞠躬:“老师,我害怕,怕唱不好让您失望。”刘欢笑了:“怕什么?你嗓子粗,有烟感,这不就是你的特点吗?别学别人装‘软妹子’,你就做你自己。”

后来张姝选了一首手心的太阳,唱到高音时破音了。她以为会被淘汰,没想到刘欢站起来鼓掌:“好!这个破音是‘活的’,是你真实的情绪。音乐里,‘真’比‘完美’重要一万倍。”

如今,张姝发了两张专辑,主打歌我的情话成了“深夜emo”必听曲目。她的声音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有歌迷说:“听张姝唱歌,像听一个大姐给你讲人生故事,每个字都扎心。”而张姝每次接受采访,都会提到刘欢:“他像一把‘声音尺’,帮我量出了自己真正的样子——我不是‘高音选手’,我是‘会讲故事的歌手’。”

03. 扎西平措:藏地少年的“民族情”,他把“世界音乐”的种子种进了他的歌里

2017年,歌手总决赛,扎西平措作为帮唱嘉宾,和刘欢一起唱了阿珍走了。那个穿着藏袍的男孩,用藏语念白,用民歌的颤音穿插其中,把一首简单的民谣唱出了史诗感。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后来拿过中国好声音总冠军的藏族歌手,当年差点因为“太本土”被淘汰。

在好声音第三季,扎西平措带着一首一支慢摇走来。他唱着“转山转水转佛塔”,却在副歌突然加入爵士鼓和电子音,评委汪峰皱眉:“这是在破坏民族音乐!”连那英都说“有点吵”。轮到刘欢,他第一次严肃起来:“你们没听懂吗?这不是破坏,是‘连接’——他想让世界听懂藏歌的美。”

决赛时,扎西平措想唱传统藏语歌,却被团队建议“选流行”。他找到刘欢,委屈地说:“我是歌手,但我更是藏族人,我想唱自己的歌。”刘欢拍拍他的肩:“唱!我陪你改编,用钢琴加弦乐,让藏语的‘长调’和西洋乐器对话。”

那晚的一面湖水,扎西平措用藏语吟唱,刘欢用中文和声,两种语言像两条河,在舞台上汇成一片湖。扎西平措夺冠后,抱着刘欢哭:“您是懂我的,懂我想让民族音乐‘走出去’的心。”

现在的扎西平措,成了“民族音乐推广大使”。他带着乐队走遍藏区,把牧歌、弦子舞写成流行曲,甚至和世界音乐人合作。他说:“刘欢老师当年跟我说,‘好的音乐没有边界,你的根有多深,歌就能走多远’。我现在终于明白——他不是在教我唱歌,是在教我怎么‘站着’把歌唱出去。”

为什么刘欢带的歌手,都成了“不可复制的自己”?

有人说,刘欢带的歌手“不够商业化”,不如其他导师的学员会营销。但你仔细听他们的歌,会发现一个共同点:每个人都在唱“自己”。

李幸倪没有刻意模仿王菲的空灵,反而把爵士、蓝调揉进自己的嗓音;张姝不假装“甜妹”,反而用沙哑的烟嗓唱市井人生;扎西平拒绝“网红化”,反而把藏地密码写成世界语言。

这或许就是刘欢作为导师的“厉害之处”——他从不用流水线模板“量产偶像”,而是像老茶农一样,蹲在茶园里,看每棵茶树的生长方向:这棵喜阴,就多遮点阳;那棵耐旱,就少浇点水。他曾说:“好的音乐教育,不是把学生雕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是帮他们找到自己本来的样子,然后大胆去长。”

所以,下次再听到“雨一直下”“泡沫”“一面湖水”这些歌,别只记得原唱。想一想那个坐在导师席上,穿着休闲装,用笔敲着谱子,对学员说“别急,让情绪先飞一会儿”的刘欢——和他身后那些,因为被他“看见”而闪闪发光的歌手们。

真正的伯乐,从不会追着光跑。他会自己变成一团火,然后告诉每一个追梦的人:“来,别怕,你的光,自己会亮起来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