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布鲁斯基因:当“中国好声音”导师遇上蓝调的“灵魂褶皱”,我们是否错过了他音乐里最野的根?

要说华语乐坛的“活化石”,刘欢绝对算一个。从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昂,到弯弯的月亮的温润,再到好汉歌的洒脱,他的声音像是刻在几代人DNA里的时代注脚。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个总被贴上“殿堂级”“大气”“人文”标签的刘欢,骨子里其实藏着一头“布鲁斯野兽”?

刘欢布鲁斯

从中央大街的唱片店到国际舞台:刘欢的布鲁斯启蒙,藏着多少“不务正业”?

上世纪80年代末,刘欢刚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毕业,正活跃在各大晚会舞台,唱着当时最主流的影视金曲。但你猜他课余时间最爱干啥?不是啃乐理书,是钻进北京中央大街的旧唱片店,翻录一摞摞“进口黑胶”。老板后来回忆:“他总蹲在角落里扒那些蓝调唱片,B.B. King、Muddy Waters、Etta Jones,有的封面都磨掉了名字,他就靠听和弦走向猜是谁。”

刘欢布鲁斯

真正让他对布鲁斯“上头”的,是1989年在美国的一次交流。他在纽约爵士俱乐部看到一位白发老黑人用破吉他弹着12小节布鲁斯,嗓子沙哑得像砂纸磨过,却能让人跟着哼哼落泪。“那是我第一次明白,布鲁斯不是技巧,是把心里的‘疼’酿成酒喝下去。”刘欢后来在访谈里说,“以前我唱歌总想‘完美’,但布鲁斯告诉我,‘不完美’才是最有力的表达。”

当“铁嗓”遇上蓝调:“刘欢式布鲁斯”藏着多少颠覆性创作?

刘欢布鲁斯

很多人觉得刘欢声音“厚”“亮”,和布鲁斯“糙”“野”不沾边。但你听过他2000年专辑Better Man里的San Francisco吗?前奏一响,布鲁斯小滑吉他就把人拽进烟雾缭绕的旧码头,他没用标志性的强混声,反而压着嗓子唱,尾音带着布鲁斯特有的“哭颤”,像是在黑暗中划燃一根火柴。

更颠覆的是好汉歌的创作。当时导演张纪中要“既有豪气又有江湖气的歌”,刘欢没写激昂进行曲,反而用布鲁斯12小节结构打底,副歌“大河向东流”的旋律线,藏着蓝调“call and response”(呼应)的影子——你听“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是不是像在和“说走咱就走”遥相呼应?后来他笑着说:“都说好汉歌像民歌,其实它祖宗是蓝调,只是穿了件中国褂子。”

从我是歌手到声生不息:布鲁斯为何成了他“藏锋”的秘密武器?

2013年我是歌手第一季,刘欢补位登场,唱了一首弯弯的月亮。原版是温婉的民谣,他却重新编成布鲁斯摇滚:贝斯线像心跳般沉稳,电吉他Solo带着即兴的“舔音”,唱到“今天的泪水,又是为了思念谁”时,他突然加了布鲁斯经典的“蓝调音”(降三级音),那个瞬间,原本缠绵的思念突然有了撕裂感,台下那英直接红了眼眶。

后来在声生不息·宝岛季里,他唱橄榄树也没有走文艺路线,而是用布鲁斯的“shuffle”节奏打底,把“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唱成了一次漂泊者的灵魂独白。“布鲁斯里没有‘高高在上’,只有‘我懂你的苦’。”他说,“大情怀要落地,就得靠这种‘扎进肉里’的表达。”

我们是否总把他“框”在“殿堂”,却忘了他的“根”在泥土?

这些年,我们总说刘欢是“音乐教父”“国家一级演员”,却很少聊他年轻时在胡同口用吉他弹布鲁斯给邻居小孩听的往事,很少提他至今还保持着每周跟着蓝调乐队Jam即兴的习惯。就像他在一次采访里说的:“布鲁斯不是风格的点缀,是我看世界的底色——它让我知道,再宏大的人生,也有藏在褶皱里的情绪需要被看见。”

所以下次听刘欢的歌,不妨放慢点:别只盯着千万次的问的磅礴,听听桥段里那个若隐若现的布鲁斯滑音;别只感慨从头再来的励志,听他尾音里那丝“不服输的哽咽”。或许你会发现,那个我们以为“遥远”的刘欢,其实一直都带着布鲁斯的温度,在音乐里写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毕竟,能把殿堂音乐玩出泥土味的,华语乐坛大概也只有他了——不是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