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与峨眉山的不解之缘,除了好汉歌,他还在这座山藏了什么故事?

清晨五点的峨眉山,金顶还浸在墨蓝色的雾气里,突然一阵悠扬的歌声顺着云缝漏下来,不是好汉歌的豪迈,也不是从头再来的深沉,倒像山泉淌过石缝,清亮得能把人心洗透。路过的挑山工停下手里的扁担,凑近窗边听了一会儿,嘿嘿一笑:"是刘欢吧?这声儿,我熟。"

刘欢峨眉

这声儿,确实让人熟。但提到刘欢和峨眉山,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可能是"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乐坛泰斗,唱红了大江南北的好汉歌弯弯的月亮;一个是佛教名山,云雾缭绕间尽是晨钟暮鼓。可真要细聊起来,这两者之间,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暗号",既有艺术创作的灵光一闪,也有人生际遇的阴差阳错,甚至还有被时光掩埋的温暖瞬间。

一、缘起:峨眉云雾里的"意外发现"

刘欢峨眉

1998年,刘欢正为电视剧水浒传录制主题曲。那时候他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满脑子都是"要做不一样的中国音乐"。导演找到他时,特意提了句:"水浒的故事多在山东,但你想不想去峨眉山转转?那里的禅意,可能比武松打虎更让人心颤。"

峨眉山的云雾,还真就把刘欢"困"住了。原计划待三天,结果一住就是一周。他没去游人如织的金顶,反而跑到清音阁后的广福寺,跟住持一起喝茶。老和尚不说佛法,只指着窗外的楠木林:"你听,风过树梢像不像流水?"刘欢听了半晌,突然一拍大腿:"我懂了!好汉歌不能只唱'大河向东流',得有山的厚重,也得有水的婉转。"

后来好汉歌火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旋律雏形,是在峨眉山的云雾里泡出来的。刘欢后来在一次采访里说:"那座山教会我,音乐不是喊出来的,是'听'出来的——听风听水听心跳,听人心里没说出来的话。"

二、驻足:不是过客,是"半个峨眉人"

真正让刘欢与峨眉山扯上长期联系的,是2005年的"峨眉山佛教音乐节"。那时候他已经是国内音乐学院的教授,却被主办方死拽过来:"刘老师,你得来,这里的和尚念经,比交响乐还震撼。"

音乐节选址在万年寺的琵琶湖边。晚上没有舞台,众人就围坐在湖边,远处的报国寺钟声一响,老方丈带着僧人开始念大悲咒。刘欢坐在第三排,突然从兜里掏出个口琴,跟着钟声的节奏轻轻吹起来。那晚没人组织,可僧人、歌手、游客,都跟着他哼了起来,声音压过虫鸣,混着湖水的波光,飘了好远。

从那以后,刘欢几乎每年都会悄悄来峨眉山。不带助理,不坐缆车,天不亮就背着包爬山,在雷洞坪买一碗豆腐脑,蹲在路边跟挑山工聊天。有次遇到个老石匠,正凿着"天下第一秀"的石碑,刘欢蹲看了半天,突然问:"您凿这一刀,得使多大劲儿?"老石匠头也不抬:"不用劲儿,心到手到,就像你唱歌,气不对,音就飘。"

刘欢后来把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音乐笔记里。再后来,他的学生录专辑,他总说:"去峨眉山待两天,听听那里的风,比练声管用。"

三、回响:那些藏在旋律里的"峨眉密码"

你有没有觉得,刘欢的歌里总有种"山"的影子?千万次的问里藏着金顶云海的起伏,凤凰于飞里带着万年寺钟楼的回响。就连他给甄嬛传写的菩萨蛮,那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都像是峨眉山晨曦时分的剪影。

有次他的老搭档,作曲家徐沛东打趣他:"你倒好,把峨眉山搬进琴房里了!"刘欢笑得眼睛眯成缝:"哪是搬走,是我把它还给了音乐。你不知道,每次站在洗象池边看云,我就觉得,这辈子写的歌,都抵不过眼前这幕。"

现在去峨眉山的游客,总能在清音阁的壁画上,看到一幅"刘欢听松"的画——画里人背对镜头,坐在石头上,闭着眼睛,仿佛在听松涛阵阵。导游们说,这是当地画家根据一位老僧人的回忆画的,那年刘欢来避雨,就在那块石头上坐了整整一个下午,雨停了,人走了,只留下一句:"这山,会唱歌。"

四、未完的故事:或许,他下次还会来

今年年初,有粉丝在网上晒出一张照片:峨眉山接引殿的香案前,摆着一本泛黄的音乐中的哲学,扉页上有刘欢的签名,旁边夹着张字条:"借贵地一用,还书时见。"

有人说这是玩笑,也有人说,这很刘欢——他总把峨眉山当成自己的"精神充电站",就像多年前他跟老和尚说的:"山在那里,歌在心里,什么时候没电了,就来充点儿。"

所以下次你若在峨眉山遇到一个背双肩包、戴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别急着要签名。也许他只是在听风,在等一个灵感的闪回,就像当年那个被云雾困住的歌者,用一座山,写了一辈子的歌。

毕竟,有些故事,从来不是讲出来的,是山记得,风记得,唱歌的人,也记得。而你,听过峨眉山的歌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