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欢,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好声音里那个戴着帽子、语重心长劝学员“把歌唱人心里”的刘欢老师?还是从头再来好汉歌里用声音撑起一代人记忆的“国民歌王”?但如果告诉你,这些年他还有个更鲜为人知的身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你可能会问:那个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歌者,真的会站在大学讲台前,给年轻学生上课吗?
从“歌手刘欢”到“教授刘欢”:他为什么选择回归讲台?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的身份,早在2010年左右就已确立。那年,对外经贸大学成立音乐学院,刘欢受邀担任音乐学专业教授,后来又兼任院长。当时网上有不少质疑:“唱歌那么忙,哪有时间备课?”“明星当教授,是不是就是挂个名?”刘欢自己也在采访里笑言:“刚开始确实有人担心,但我真把这事儿当正经事做。”
为什么放着千万片约的综艺邀约不要,偏偏要回大学当老师?刘欢在一次演讲里给出答案:“音乐这东西,光唱出来不行,得有人传承下去。现在的孩子不缺技巧,缺的是对音乐的理解,是知道‘为什么唱’。”在他看来,娱乐圈的舞台能让他和观众对话,而讲台能让他和未来的音乐人对话——后者或许更重要。
这不是他第一次站上讲台。早在1990年代,他就中央音乐学院兼职教过课,后来因为太忙才暂停。“现在不一样了,”刘欢说,“我有经验了,也沉淀下来了,正好把这些年踩过的坑、悟到的道,讲给年轻人听。”
他的课堂:没有PPT,只有故事和“活案例”
如果你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说“要去蹭刘欢的课”,他们可能会一脸羡慕:“想都别想,他的课从来一座难求。”有上过课的学生回忆:“刘教授上课基本不用PPT,就拿着保温杯,坐在讲台上聊,从莫扎特聊到流行音乐,从版权纠纷聊到怎么在娱乐圈保持初心,一节课下来,比追剧还带劲。”
他不教你怎么“飙高音”,也不讲怎么“抖颤音”,但会告诉你:“好汉歌里我用河南方言唱‘大河向东流’,不是故意搞怪,是想让这首歌更有泥土气,让老百姓听着亲切。”也会拆解自己的创作:“千万次的问里那段钢琴间奏,我写了七稿,最后选了最简单的那版——因为复杂的技巧,反而会抢了歌词里的想。”
更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行业规矩”的较真。有次课上讨论选秀节目,学生问他:“现在很多选手靠‘哭戏’博同情,您怎么看?”刘欢沉吟片刻说:“观众要的不是眼泪,是真情实感。你哭得再狠,唱得没心,观众是能听出来的。音乐这行,没有捷径,只有‘真’能走得远。”这话让不少学生记到现在。
舞台与讲台:刘欢的“双向奔赴”
有人问刘欢:舞台上你享受掌声,讲台上你输出观点,哪个更让你有成就感?他的回答很实在:“舞台让我知道自己是谁,讲台让我知道音乐的未来在哪里。”
这些年,他没离开娱乐圈,但越来越低调了。很少上真人秀,拒绝了无数商业代言,却没落下一次给学生上课。有次演唱会前夜,他还在改学生的论文助理发来的邮件,第二天照常在舞台上飙弯弯的月亮——对他而言,舞台和讲台从不是二选一,而是音乐的一体两面:舞台让他保持对音乐的敏感,讲台让他沉淀对音乐的思考,两者互相滋养,才能让他始终走在“懂音乐”的路上。
去年,他带着音乐学院的学生排了一出音乐剧,改编自平凡的世界。有学生问他:“刘教授,您觉得这部剧能火吗?”他笑着说:“火不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排完之后,是不是更懂了‘扎根生活’这四个字——音乐也一样,离开了人,就成了无根的浮萍。”
写在最后:比流量更珍贵的,是“被记住”的价值
现在的娱乐圈,每天都在制造新的“顶流”,今天这个上热搜,明天那个破纪录。但刘欢似乎始终游离在这热闹之外,守着大学的讲台,写着喜欢的歌,做着认为“对的事”。他常对学生说:“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被人记住。”
现在想想,刘欢作为副教授,真的比在舞台上“翻车”的明星更值得被记住——他用行动告诉所有人:无论你在哪个领域,守住初心、传递价值,比追逐流量更重要。下次再看到“刘欢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这几个字,或许你和我一样,会想起那个站在讲台上,用故事和热爱点亮学生未来的“歌者”,比舞台上更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