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子是谁?当流量明星霸屏热搜时,这个“过气”歌手凭什么让90后00后开始循环他的歌?

深夜十一点的北京录音棚里,刘欢正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手里的铅笔在谱纸上轻轻划拉着。手机震动了一下,助理发来一条消息:“老师,歌手2024直播回播播放量破亿了,网友都说您选的从头再来比原唱还‘杀’人。”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揉了揉眉心,回了句“明早见”,又低下头继续改编下一期节目的编曲。

刘欢子

这或许是当下娱乐圈最“反常”的一幕:一个出道四十年的歌手,没有百万粉丝的应援团,没在社交媒体上发过一条商业广告,却在一档以“流量”定生死的综艺里,靠着几首“老歌”让全网集体“考古”——网易云音乐从头再来评论区涌入50万条留言,其中30万是“00后”在问“这人是宝藏吗?”;抖音上刘欢高音天花板话题播放量破28亿,无数用户剪视频时配文“原来我妈当年跟着哼的歌这么炸”。

01 咸鱼翻身?不,他从来就没“躺平”过

刘欢子

说刘欢“咸鱼翻身”其实是个伪命题。这位在乐坛摸爬滚打四十年的人,手里攥着的奖项能铺满半个客厅:从亚洲风采歌唱大赛金奖到CCTV-MTV音乐盛典内地最受欢迎男歌手,从北京申奥主题曲作曲到好汉歌横扫华语乐坛,他早就该被贴上“殿堂级”“活化石”的标签——可他偏不按“老艺术家”的剧本走。

去年冬天,他突然接到歌手2024邀约时,团队的人都劝他“别去,现在谁还看纯唱综?”他却在电话里笑出了声:“你们当年骂好声音导师太‘端着’,现在轮到自己选了,倒怕被观众挑刺?”挂了电话,他翻出自己二十年前在同一首歌的录像带,看完对着镜子练了三小时发声——谁能想到,一个唱了一辈子歌的人,还在为“保持状态”跟自己较劲?

刘欢子

录制第一期节目时,他选了从头再来。这首歌1997年发行时,被不少人吐槽“太激昂,不够商业”,可当他站在舞台上,开口那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过去”时,镜头扫过台下观众:00后女孩抹着眼泪举手机录像,老牌乐评人放下笔记本拍案叫绝,连场边的年轻导演都在小声说“我妈当年下岗时,天天听这首歌”。

02 流量时代的“笨办法”,反而戳中了年轻人的心

有人说刘欢“会营销”,可他的“营销”总觉得有点“笨”:不开直播带货,不搞粉丝团建,连微博都半年更一条,内容还多半是“今天读了一本好书”或“推荐一部纪录片”。可在短视频为王的时代,这种“不作为”反而成了最特别的“活法”。

有个细节在节目组传开了:录制第三期时,有个新人歌手后台紧张到发抖,刘欢没说什么大道理,只是递给他一瓶温水,说:“我刚出道时,在工人文化宫唱歌,台下坐的都是大爷大妈,唱错词他们还鼓掌呢。你比他们幸运多了,至少还有台摄像机对着。”后来这段被传到网上,网友评论:“原来顶流也会紧张?原来大师也懂‘共情’?”

他从不跟年轻人“抢流量”,却总能在他们的世界里“破圈”。去年B站up主“音乐生万物”用好汉歌remix了一段电音,视频播放量破200万后,刘欢特意转发评论:“编得有想法,但下次试试加段唢呐,更有味儿。”年轻人发现,这位“老艺术家”不仅不排斥新事物,反而会主动跟他们“玩到一起”。

03 当“快餐文化”充斥屏幕,他还在坚持“熬一锅慢汤”

有次采访,记者问他:“现在短视频15秒就能走红,您为什么非要花半年时间编一首歌?”他指着桌上的乐谱说:“你看这谱子,每个音符都改了八遍。音乐就像熬汤,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出来了。现在的年轻人吃惯了快餐,偶尔也想尝尝‘慢炖’的,对吧?”

这话不是空谈。他最近在筹备一张新专辑,主题是“城市里的声音”。为了找灵感,他在北京胡同蹲了三个月,录小贩的吆喝、大爷的京胡、孩子的跳皮筋声。有人劝他“这些太土,没人听”,他却说:“土不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根’。我小时候在胡同长大,这些声音就是我的‘音乐DNA’,现在年轻人虽然住高楼,但心里也藏着一片胡同啊。”

04 结尾:当时代终于回过神来,发现他一直都在

节目收官那天,刘欢坐在后台休息室,看着屏幕上弹幕刷过“求出单曲”“刘欢老师下季还来吗”“我爸当年追你的海报还在呢”,忽然笑了。助理递来一束花,里面混着几株狗尾巴草,是场务小姑娘从节目组楼下摘的,“她说她奶奶说,您老歌里‘大河向东流’的味道,就像这草,看着普通,其实扎着根呢。”

是啊,当流量明星的“人设”说塌就塌,当短视频的“爆款”昙花一现,刘欢却像一棵老树,沉默地站在那里,用四十年的音乐告诉所有人:真正的“顶流”,从来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而是靠作品、靠真诚、靠那些“熬得住”的笨功夫。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刘欢子是谁”,你可以告诉他:是那个在流量泡沫里“反其道而行之”的歌手,是那个让00后开始爱上老歌的“宝藏大叔”,更是这个浮躁时代里,最难得的“内容守夜人”。

毕竟,当所有人都追求“短平快”时,那些愿意“慢下来”的人,往往能走得更远。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