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春天,电视机里响起“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的旋律时,谁也没想到,这首叫好汉歌的歌,会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像一坛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更没想到的是,那个站在镜头里、粗布衣裳、敞着怀唱“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男人,刘欢,竟然会用一首歌+一支MV,把中国文艺最“野”也最“真”的魂,刻进了多少人的骨子里。
先说说这支MV吧。现在回看1998年的制作,简直“朴素得可爱”——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精修的滤镜,甚至没有像样的剧情。镜头怼着刘欢的脸:浓眉微蹙,眼睛里像揉着江湖的沙,唱到“兄弟啊,朋友啊”时,手会不自觉地拍一下大腿;身后是灰扑扑的土山,歪脖树,几个穿着古装的“好汉”蹲在土坡上啃馒头,脸上是风霜,眼里是光。可就是这样的画面,比任何“大片”都有冲击力。你看着刘欢的侧脸,会想起村口说书的老汉,想起爷爷讲过的“武松打虎”,想起那些藏在民间故事里的、属于中国人的“豪气”。有人说这MV“土”,可“土”在哪儿了?土得真实,土得有根——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江湖”,而是从我们脚下的泥土里长出来的,是从水浒传的故纸堆里走出来的。
再听刘欢的声音。现在市面上太多“技巧流”歌手,飙高音、转音,让人听着耳朵累,可刘欢的声音偏是“反技巧”的。他不刻意炫技,就是把每个字都嚼碎了吞进肚子里,再带着胸腔里的共鸣吐出来。“大河向东流”,那“流”字不是飘起来的,是往下坠的,像黄河水裹着泥沙,有一股子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儿;“路见不平一声吼”,那“吼”字不是吼出来的,是吼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是从骨子里涌出来的不平之气,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看到不公时,拍案而起的本能。你听他唱“一个大儿他爹,一个大儿他娘”,声音里带着沙哑,像亲历过好汉们背后的烟火气——谁说英雄是天上掉下来的?英雄也是爹娘养的,也是“吃喝拉撒睡”的普通人,只是他们多了一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肝胆。
很多人说,好汉歌是“中国文艺的活化石”。这话不假。它唱的不是小情小调,不是风花雪月,是“义气”,是“担当”,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气。这些词儿,现在听起来有点“老派”,可你想想,当短视频里全是“emo”“躺平”,当年轻人慢慢习惯了“精致利己”的时候,好汉歌里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像不像给当代人打的一针强心剂?刘欢在MV里不是“明星”,他是“说书人”,是“我们身边的人”,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告诉我们:中国人骨子里,从来不缺热血。
你说这支MV为什么会火?因为它不是“造”出来的流行,是“长”出来的文化。从水浒传到好汉歌,从宋代的“替天行道”到今天的“见义勇为”,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从来没有变过。刘欢唱的,哪里只是梁山好汉的故事?他唱的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的一个“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自己。
所以下次再听到好汉歌,别急着划走。停下来,看看那个粗布衣裳的刘欢,听听那句“大河向东流”,你会发现:中国文艺最动人的,从来不是花里胡哨的包装,而是藏在旋律和画面里的,那股子“人”的劲儿,那股子“魂”的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