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在好歌曲带出那么多天才学员,为什么如今能叫出名字的没几个?

2013年,中国好歌曲横空出世,顶着"原创音乐竞技"的名号,打破了当时选秀市场千篇一律的"翻唱魔咒"。而坐镇导师席的刘欢,用他浸乐坛三十多年的资历,成了无数原创音乐人的"定海神针"。他组里的学员,从莫西子诗的苍茫山歌,到苏运莹的精灵嗓音,从刘昊霖的叙事民谣,到宋宇宁的学院派深情,个个都像被按下了"才华开关",作品一出场就能让全场起鸡皮疙瘩。

刘欢好歌曲所有学员

可十年过去,当我们再聊起这些曾经让观众惊呼"这才是音乐"的天才们,却发现大多数人似乎突然"消失"了——社交平台上偶尔能刷到他们的动态,新作品却寥寥无几;当年的热门金曲在短视频平台被反复使用,创作者本人却鲜少出现在聚光灯下。有人说这是"时运不济",有人感慨"好歌红人不红",但更值得问的是:为什么在好歌曲的舞台上,刘欢明明点出了那么多"金手指",这些学员却没能像他期待的那样,把才华真正转化成持久的生命力?

莫西子诗:用不要怕征服全国,却把日子过成了"诗和远方"

刘欢好歌曲所有学员

提起刘欢组的"遗珠",莫西子诗绝对是排第一的存在。2014年,他穿着一身民族服饰,抱着吉他站在舞台上,用带着彝族腔调的嗓音唱不要怕,台下评委直接起立鼓掌,刘欢更是红了眼眶:"音乐就应该有这样的力量。"这首歌后来火遍大江南北,连凤凰传奇都曾在演唱会上翻唱,成了无数人对"民谣"的启蒙认知。

但奇怪的是,在爆火之后,莫西子诗却几乎从主流视野里消失了。有人说他不懂得"炒作",有人说他太"固执"。你翻他的社交媒体会发现,他没有刻意维持"明星人设",反而常常分享在云南采风、教孩子唱歌、和族人一起过火把日的日常。有次采访,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趁热度多参加综艺、多发歌",他摆摆手:"歌要跟着感觉走,为了发而发,就没意思了。"

刘欢好歌曲所有学员

刘欢在节目里就说过:"莫西子诗的音乐里有山有水,有他生长的土地。"可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乐坛,这种"慢"反而成了枷锁。他的歌需要静心品,不像流行歌那样能"洗脑";他的风格过于独特,难以融入主流市场的商业化模板。就像他自己在歌词里写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或许对他而言,音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用来追逐名利的工具。只是这样的选择,注定让他在"红"与"不红"之间,选择了后者。

苏运莹:靠野子一鸣惊人,却困在"灵气瓶"里没能破茧

如果说莫西子诗是"慢",那苏运莹就是"奇"。2015年,她一顶彩线帽、一双大眼睛,用野子里那高到离谱的海豚音炸翻了全场。刘欢评价她:"像从森林里跑出来的精灵,音乐里全是未经雕琢的天真。"这首歌后来不仅让她拿下了好歌曲年度冠军,还成了当年最火的OST之一,连王菲都在后台模仿她的唱腔。

但谁能想到,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精灵",却在之后十年里卡住了翅膀。她尝试过转型,出过专辑,也做过尝试曲风融合,但观众似乎只认野子里的那个"野生苏运莹"。有人批评她"后劲不足",有人质疑她"江郎才尽",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她背后的困境:原创音乐的版权收益一直是个难题,没有大公司愿意签一个"小众且不稳定"的歌手,她只能靠自己接商演、做音乐节维持生计。

有次她在采访里哭诉:"写歌的时候总想着要'超越野子',越想越写不出来,后来干脆放弃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当她真的放下包袱,又有人说她"没以前火了"。刘欢当年曾说"苏运莹的声音是不可复制的",可市场要的偏偏是"可复制"的爆款。当一个歌手的独特成了"标签",这份独特反而成了束缚她的枷锁。

刘昊霖:用儿时戳中无数人泪点,却成了"隐身歌者"

比苏运莹更让人唏嘘的,是刘昊霖。2016年,他带着儿时登上好歌曲舞台,前奏一响,就勾起了所有人关于"夏天、蝉鸣、课桌上刻的名字"的回忆。刘昊霖站在台上,用平静的语调唱"雪花梨花开,带我回家",台下观众眼眶全红,连见惯场面的刘欢都忍不住点头:"这歌能扎进心里。"

儿时后来成了现象级神曲,被用在多部热门影视剧里,连朴树都在采访里说"这首歌写得真好"。但你猜刘昊霖那时候在干什么?他其实在青岛的一家酒吧里驻唱,一天唱四场,每场收入不到五百块。没有公司找他,综艺邀约更是一片空白,直到儿时火了三年后,才有人翻出他的资料,发现他早在2014年就出过专辑,还帮其他歌手写过歌,只是从来没红过。

为什么?因为刘昊霖太"低调"了,甚至可以说是"不擅长营销"。他不会在社交平台和粉丝互动,很少接受采访,甚至拒绝为了迎合市场改歌词。有次他参加一个小型音乐节,台下坐着不到一千人,他却依然认真地弹着吉他,唱"铁木真吟唱的风镐,挖掘我梦境中的泥沼"。刘欢当年评价他:"这是个把音乐当命的孩子,可惜命里缺了点'运'。"

刘欢的"遗憾":导师能点起火,却难烧旺整片森林

聊完这些学员,突然懂了刘欢当年的无奈。作为导师,他有最挑剔的耳朵,能看到每个学员身上的闪光点:莫西子诗的"根"、苏运莹的"灵"、刘昊霖的"真",他一次次为他们的才华鼓掌,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资源去推歌。可娱乐圈的规则从来不是"才华决定一切"。

原创音乐的受众本就有限,不像情歌、舞曲能被大众快速接受;这些学员大多"个性太强",不愿意为了商业化妥协风格;唱片行业衰落,新人得不到足够的培养和支持,只能"自生自灭";更别提还有"流量为王"的大环境——当大家都在讨论谁的话题度高、谁的粉丝多时,这些安安静静写歌的人,自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刘欢曾在节目里说:"我的梦想就是让中国的原创音乐能站上更高的舞台。"可他带出的学员大多没能实现这个梦想,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这个舞台,有时太小了。

前阵子翻莫西子诗的动态,看到他最近在帮一个彝族小村寨做文旅项目,带着孩子们唱民歌;苏运莹开了个音乐工作室,教喜欢唱歌的年轻人写歌;刘昊霖依然在青岛的酒吧驻唱,偶尔发几首新歌在网易云。他们没成为"巨星",却也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或许这就是好歌曲留给我们的意义:它告诉世界,原来音乐不只有一种模样,那些不被主流定义的才华,依然值得被看见。而刘欢的学员们,虽然没能"红透半边天",却用自己的方式,让那些好歌,活在了更多人的生命里。

你说,这算不算另一种"成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