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欢,大多数人脑海里会蹦出"华语乐坛常青树""实力派唱将"这些标签,或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弯弯的月亮里的深情。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站在音乐金字塔顶端的男人,童年记忆里最鲜活的画面,竟和奶奶喂的两只鸡有关。
那是在北京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阳光总像个赖床的孩子,晃晃悠悠才爬上青灰色的瓦片。刘欢那时候不过六七岁,圆眼睛圆脸蛋,说话带着浓重的京腔,最喜欢的事就是攥着个旧搪瓷碗,跟在奶奶身后颠儿颠儿地跑。"奶奶,鸡今天下蛋了没?"他仰着小脸问,眼睛里闪着光,比天上的星星还亮。
奶奶总笑,眼角的皱纹像一朵盛开的菊花,顺手从围裙兜里摸出块糖塞给他:"先去院里看着点儿,别让黄鼠狼叼了去。"刘欢"哎"一声,撒着欢儿跑出院门,只见那只芦花鸡正昂着脖子咯咯哒叫,红鸡冠子抖得像团火;另一只白毛的更老实,安静地蹲在鸡窝边,用爪子刨着土,时不时啄两下米。
喂鸡这事儿,刘欢从没觉得苦。夏天他会蹲在鸡窝边,看鸡妈妈带着鸡雏刨食,边看边学奶奶的腔调:"乖啊,多吃点,下大蛋。"冬天奶奶会把米煮得软乎,用个破铝勺一点点喂,他就在旁边哈着白气给奶奶暖手。"那时候觉着,这两只鸡比什么玩具都好。"多年后刘欢在访谈里提起,语气里还带着笑,"每天跑去看鸡蛋有多少,成了最期待的仪式。"
奶奶的喂鸡哲学里,藏着最朴素的人生道理。她说鸡要喂得勤,蛋才能下得稳;做人也是,得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立得住。刘欢小时候调皮,不好好练琴,奶奶就把他拉到鸡窝前:"你看这鸡,天天憋着劲儿下蛋,才能换回米换回面,你练琴不也一样,得拿出真本事。"这话他记了一辈子,后来成名了,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总笑着摇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奶奶当年喂鸡时说的'别偷懒'。"
如今,刘欢的歌响遍大街小巷,成了华语乐坛绕不过的名字。可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永远是那个四合院,是奶奶蹲在地上淘米的样子,是两只鸡追着他啄米粒的欢喜。有次采访,主持人问:"您现在最怀念什么?"他沉默了半晌,眼圈有点红:"想起奶奶喂鸡的日子,觉得那时候的日子,比现在什么都珍贵。"
原来再厉害的大人物,心里也藏着这样微小而温暖的根。刘欢奶奶喂的那两只鸡,哪是普通的鸡?那是童年的光,是家风的底色,是一个歌者能在浮华世界里始终保持初心的秘密武器。
你看,那些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从来都不是聚光灯下的辉煌,而是藏在时光褶皱里,带着奶奶体温的,一碗米、两只鸡,几句没说完的悄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