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女弟子”里藏着多少惊喜?那个被他骂哭的姑娘,如今为何成了乐坛“宝藏歌手”?

提起刘欢的徒弟,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早已远行的姚贝娜,那首征服曾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但在刘欢的音乐世界里,还有一位“女弟子”——她没参加过热门选秀,很少在综艺露面,却用十年时间从酒吧驻唱唱上了国家大剧院;她曾被刘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哭”,如今却成了业内公认的“音乐叙事者”。她就是林夏,一个名字或许不响亮,但歌声里藏着故事的姑娘。

从酒吧驻唱到“刘家班”成员:她凭什么被“老佛爷”一眼看中?

2013年,还在北京三里某酒吧驻唱的林夏,鼓起勇气给刘欢发了封邮件,附上了自己写的demo。邮件里没说太多客套话,只写了一句话:“我想唱能让人想起歌的故事。”彼时的刘欢,刚结束中国好声音导师工作,正忙着筹备“刘欢与友人”音乐会。本以为是石沉大海,没想到一周后,助理传来消息:刘欢让她带着乐队去工作室聊聊。

刘欢女徒弟

第一次见面,林夏紧张得手心冒汗。刘欢没问她“想不想当明星”,反而指着钢琴让她现场唱一首原创。她唱了首老照片,讲的是奶奶的故事,唱到“泛黄的相框里,你笑得像颗糖”时,声音都带着颤。没想到刘欢突然打断:“第3句的颤音多余了,你奶奶的故事,不需要技巧去煽情,要像跟邻居唠嗑一样,自然。”

这次见面后,林夏没立刻拜师,反而被刘欢“扔”了一份作业:“回去把千万次的问重新编曲,不许用电吉他,用古筝和二胡试试,告诉我怎么唱才能让现代人听出‘寻找’的急切。”三个月后,她带着改编版再去找刘欢,这次刘欢笑了:“有点意思。不过副歌还是太满,留两句气口,让人喘口气——寻找嘛,总得有停顿。”

直到2015年,刘欢正式收她为徒,在中央音乐学院大师课上说:“这个姑娘,眼里有东西。现在太多歌手嗓子好,可唱什么都是一个调,林夏不一样,她心里装着人,歌里就有灵魂。”

被“骂哭”才懂:刘欢的“严”藏着对音乐的“真”

拜师后的第一年,林夏没少掉眼泪。有次排练刘欢的经典作品弯弯的月亮,她为了表现“思念”,刻意把尾音拖得长长的,结果被刘欢直接喊停:“你这是唱山呢还是念经?月亮那么静,你声音那么飘,是想让它掉水里吗?”

全班同学都愣住了,林夏的脸一下子红到脖子根。刘欢没理她的窘迫,继续说:“弯弯的月亮写的是乡愁,是那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安静。你听——”他弹了下琴键,“开头像不像小时候坐在门槛上,看月亮慢慢升起来?不用使劲,用气息托着,像讲故事一样,把‘月亮’这两个字轻轻说出来就行。”

那天林夏哭了,不是委屈,是突然明白“唱歌不是炫技,是把心里的东西掏出来给人看”。后来她跟记者说:“以前我觉得高音、转音才是本事,师父告诉我,真正厉害的歌手,能让听众忘记技巧,只记得歌里的情绪。”

这种“严”在创作上更甚。2020年林夏写抗疫歌曲逆行的光,第一版副歌是“你是光,照亮黑夜的胸膛”,刘欢看完直接打回:“‘胸膛’太硬了,抗疫者是普通人,不是超人,要写他们的‘手’‘背影’‘沙哑的声音’。”于是改成“你双手握着方向,背影挡住风霜”,歌一出,无数医护人员留言:“唱的就是我同事的样子。”

十年磨一剑:当“流量时代”遇上“慢成长”的音乐人

如今的乐坛,新人迭代快到让人眼花缭乱,热搜、营销、数据成了“硬通货”。但林夏,却像一棵慢慢生长的树,十年只出了两张专辑,却靠着老照片逆行的光阳台上的春天等歌,在听众心里扎了根。

她不参加选秀,很少拍封面照,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室写歌,要么跟着刘欢去采风——去陕西听老秦腔,去江南学评弹,去胡同里收集叫卖声。刘欢常说:“音乐这东西,急不得。我当年录少年壮志不言愁,在棚里待了三天,就为了找到那股‘不服输’的劲儿,现在年轻人怎么学不会呢?”

2023年,林夏在国家大剧院办了首场个人音乐会,唱到老照片时,台下突然传来抽泣声——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手里攥着张泛黄的全家福。演出结束后,林夏跑下台跟奶奶拥抱,奶奶说:“我孙女也在外地,好久没回家了……你的歌,我想她了。”

那一刻,林夏突然懂了刘欢常说的“内容价值”:“歌不是唱给自己听的,是给有故事的人听的。我们不求每个人都记住我的名字,只希望多年以后,有人听到某首歌,会想起某个夏天,某个人,某段日子。”

结语:刘欢的“徒弟”,从来不止是“唱歌的人”

从姚贝娜到林夏,刘欢的“弟子”名单或许不长,但每个人都有个共同点:他们不追求“爆款”,只琢磨“好歌”;他们不沉迷“人设”,只坚守“音乐初心”。这或许就是刘欢作为“音乐匠人”最珍贵的传承——告诉后来者:真正的艺术,不怕慢,只怕“假”。

那么下一个从“刘家班”走出来的“宝藏歌手”会是谁?或许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流量褪去,总有人愿意相信:好的音乐,值得被慢慢打磨;听歌的人,也总在等待那些能“唱进心里”的声音。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