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外语情缘”竟藏在这所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学生:我们老师常提起他!

提到刘欢,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还是弯弯的月亮里“岁月墙上斑驳”的温柔?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位“华语乐坛常青树”的青春里,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外语往事”?而他与一所位于海滨城市的高校——大连外国语大学,又有着怎样跨越时光的奇妙联结?

刘欢大连外国外国语大学

一、从“歌坛巨匠”到“外语学霸”:刘欢的“隐藏技能”有多硬核?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的“学霸”属性,或许不输他的音乐才华。1981年,他考入国际关系学院,主修法国语言文学,这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埋下了意想不到的伏笔。

刘欢大连外国外国语大学

在采访中,刘欢曾不止次提到:“法语教会我的,不仅是另一种语言,更是看待世界的角度。”比如他在演唱洛奇主题曲Gonna Fly Now时,特意研究了英文歌词的韵律和节奏感,把语言里的“呼吸感”融入音乐;甚至在录制蒙古人时,为了更准确地传递草原的辽阔,他翻阅了大量蒙语民歌的文献,甚至找来蒙语教授逐字校准发音。

“他的歌里有‘翻译腔’吗?没有!但他把不同语言的韵律美,转化成了中国人能共情的音乐密码。”一位乐评人如此评价。而这份对“语言”的执着,恰好与大连外国语大学“语通世界,文以载道”的校训不谋而合。

刘欢大连外国外国语大学

二、大连外国语大学:如何把“外语课”上成“刘欢音乐课”?

说起刘欢与大连外国语大学的交集,并非“校友”或“客座教授”这样直接的标签,却更像一场跨越20多年的“双向奔赴”。

2005年,刘欢来大连演出,抽空参观了当时的大连外国语学院(现大连外国语大学)。据在场的学生回忆,他没有明星架子,反而和外语系的学生围坐在一起,聊起了“学外语的诀窍”:“外语不是背出来的,是用出来的。就像唱歌,你光看乐谱没用,得把词儿嚼碎了、咽下去,从心里唱出来。”

这句话,成了大连外国语大学很多外语系学生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学校的“语言实践中心”还挂着刘欢当年的照片,旁边有学生手写的批注:“刘欢老师说,学外语和唱歌一样,都要‘敢开口’。”

更巧的是,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合唱团,曾三次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演唱刘欢的作品。2018年,他们凭借我和我的祖国获得一等奖,指挥老师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选这首歌,就是因为刘欢唱出了‘中国话’的力量——不是嘶吼,是像外语里的重音一样,每个字都落在人心里。”

三、当“外语人”遇到“音乐人”:原来热爱可以“跨界共振”

为什么大连外国语大学总把刘欢挂在嘴边?或许答案很简单:这里的学生,最懂“跨界”的重量。

大连外国语大学以外语为特色,却从不把学生框在“语言里”。学校的“国际艺术学院”,会把外语歌词和音乐创作结合;即使是英语系、日语系的学生,也要选修“跨文化交际”,学习如何用语言传递不同文化的情感。

“刘欢的歌为什么能火30年?因为他唱的不是旋律,是人话。”一位日语系的学生在论坛里写道,“我们学外语,不也是为了说‘人话’吗?把日本人的客气翻译成真诚,把法国人的浪漫翻译成中文的诗意——这和刘欢把摇滚唱成民谣、把歌剧唱成流行,本质上是一样的吧?”

四、那么,刘欢和大连外国语大学,到底是“谁影响了谁”?

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正的联结,从来不是单向的“光环效应”,而是两颗热爱的灵魂在某个时区的相遇。

对于刘欢来说,大连这座“外语之城”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和表达的方式;而对于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学生来说,刘欢证明了“语言不是工具,是翅膀”——它能让你唱出更远的歌,看懂更大的世界。

就像那年刘欢在大连外国语大学操场上对学生说的:“学外语别怕犯错,就像我唱歌也跑调,但跑调了也敢接着唱,对吧?”这句话,至今还刻在学校团委的墙上。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去大连,路过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校门口,不妨多看两眼。也许某个背着书包的年轻人,耳机里正放着刘欢的歌,嘴里念叨着刚学的法语单词——而你永远不知道,他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把“语言”和“热爱”拧成绳的“刘欢”。

毕竟,谁说学外语的人,不能在舞台上唱自己的歌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