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网友总把刘欢和“大母鸡大公鸡”扯上关系?这声线背后藏着多少观众的爱?

要说娱乐圈里“声如其人”的代表,刘欢老师绝对排得上号。他那把又宽又厚的嗓子,一开嗓就能让人起鸡皮疙瘩,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母鸡”“大公鸡”这些看似不着调的词,反而成了网友对他最亲切的调侃——到底是怎样的缘分,能让艺术家和“禽类”玩出这么接地气的默契?

先说这“大公鸡”的称号,其实藏着刘欢声音最标志性的“戏码”。他唱歌时高音区那股子嘹亮开阔,像不像清晨鸡叫时穿透薄雾的啼鸣?尤其是唱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啊”那一句,声音陡然拔高,带着股不服输的冲劲儿,活像一只昂着脖子打鸣的公鸡,把江湖豪气唱进了人心里。有次他在歌手舞台上唱弯弯的月亮,明明是温柔缱绻的抒情,到副歌处突然发力,那股穿透力让导播都忍不住给个特写——弹幕瞬间刷屏:“这公鸡叫得我眼泪都出来了!”

那“大母鸡”又从何说起?总不能光会打鸣不会孵蛋吧?还真不是。刘欢声音里最难得的,是那份“包裹感”。他的中低音区像一团温热的棉絮,醇厚又带着点沙哑,唱起千万次地问里“不曾为你停留的我的容颜”时,声音贴着耳朵慢慢碾,像母鸡张开翅膀护着小鸡仔,把那种深沉的无奈和温柔,一点点熨进听众心里。有次采访他聊女儿,说到女儿小时候听他唱歌总说“爸爸的声音像抱着棉花糖”,当时弹幕就有人说:“完了,这‘大母鸡’的暖度,我直接破防了。”

刘欢大母鸡和大公鸡呀

你可能要问:好好的艺术家,怎么就总跟“鸡”较劲了?其实这哪儿是调侃,倒像是观众用最朴素的方式在说“喜欢”。刘欢的声音太有辨识度了,高亢时不刺耳,低沉时不黏糊,像老母鸡炖汤,表面看着平平无奇,喝下去全是滋味。他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时是“大公鸡”的意气风发,唱从头再来时是“大母鸡”的坚韧包容,两种“鸡设”来回切换,硬是把人生百味唱成了独家记忆。

更绝的是,刘欢本人对这些“外号”态度特别敞亮。有次被问“听说网友叫您大母鸡”,他笑着摆手:“嗨,他们说我声音‘厚’,还能有比‘母鸡下蛋’更厚的事儿?”这种自嘲和从容,反而让“大母鸡大公鸡”的梗从调侃变成了心照不宣的亲密——观众觉得“懂你”,艺术家觉得“被爱”,这种双向奔赴,可比那些捧杀的“大师”称号有意思多了。

说到底,“大母鸡和大公鸡”从来不是对刘欢的贬低,而是观众用最生活化的语言,给这把“天赐的好嗓子”贴的标签。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声音里的力量与温度,也照出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最朴素的连接:不用华丽的辞藻,只要那声“鸡叫”(划掉)歌唱响起,你就能想起——哦,是刘欢啊,那个能把日子唱成歌的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