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那个在大学里把“爱好”当事业的刘欢,30年前采访里藏着多少我们不敢选的执着?

你有没有想过,现在舞台上从容淡定的“歌坛常青树”刘欢,30多岁时还在为一首歌词反复琢磨?更让人意外的是,早在大学时期,这个后来被誉为“音乐教父”的男人,就在采访里说出了“音乐不是能随便放弃的东西”——只是当时听着像“傻话”,如今却成了多少人藏进心底的遗憾?

1983年的中央音乐学院,校园里琴声此起彼伏。21岁的刘欢还是个留着长发、穿喇叭裤的“文艺青年”,刚从美声系转到民族声乐不久,整天抱着吉他窝在琴房写歌。那年秋天,校刊的记者找到他,想聊聊“当代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看法”。谁也没想到,这场本该“谈谈趋势”的采访,最后变成了刘欢一个人关于“梦想”的“独白”。

“您觉得搞音乐,最重要的是天赋还是努力?”记者问。刘欢咧嘴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天赋这东西,咱不能说没有,但我觉得更狠的是‘认死理’。”他说自己刚进大学时,总想在美声和流行音乐间找平衡,结果两边都不讨好。有老师直接批评他“不务正业”,甚至有同学私下笑他“整天弹那些‘下里巴人’的歌,能成什么气候?”

刘欢大学时的采访

他当时的回答,现在听来挺“扎心”:“他们说我不务正业,可我脑子里全是那些旋律啊!那时候晚上睡不着,就爬起来在谱纸上写,写着写着天就亮了。”采访里提到一首他刚写的歌,叫少年壮志不言愁(当时还没被便衣警察选为主题曲),他说写这首歌时,憋着一股劲儿:“就想告诉大家,我们这代人,不是只会哼哼流行歌,也能有自己的东西。”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聊到了“铁饭碗”。那时候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好多人挤破头想进国家院团,当个“稳定的歌唱家”。刘欢却在采访里直接说:“要是为了一份安稳,我干吗非得学音乐?我更喜欢那种‘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今天能把歌唱好’的日子。”这话被校刊登出来后,不少同学觉得他“太天真”,可多年后再看,这不正是他后来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底气吗?

采访里还有个小细节。记者问他:“如果有一天,你写的歌没人听了,怎么办?”刘欢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指着墙上的海报说:“你看那些摇滚乐队,他们唱的可能是我们听不懂的词,但台下的年轻人跟着喊,多带劲!音乐这东西,只要还有人需要,就死不了。”这句话后来应验了——无论是千万次的问还是从头再来,他的歌总能唱进不同年代的人心里。

说真的,现在的娱乐圈充斥着太多“速成”和“流量”,可30年前的大学生刘欢,却把“热爱”活成了一种“笨办法”。他写歌时会跟制作人吵架,坚持加一段自己写的rap;他录专辑为了一个音节能反复录十几遍;甚至早期去商演,收了钱就全买了乐谱和磁带——那时候没人说他“有格局”,只知道这小子“轴”,轴得可爱。

如今再翻这篇泛黄的采访,最戳心的不是那些关于音乐的讨论,而是他眼里藏不住的光。那时候的他还没拿到“金唱片奖”,还没在奥运会上唱我和你,甚至还没学会如何“包装”自己,但他敢把“喜欢”这两个字,当成一辈子的事去赌。

我们总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可看看刘欢30年前的采访,或许会发现:所谓的“骨感”,不过是我们给自己找的借口罢了。那个在大学里不怕被嘲笑“不务正业”的年轻人,用几十年告诉我们:只要你敢把“爱好”当成“事业”,再普通的起点,也能走出一条不普通的路。

所以啊,当你还在纠结“要不要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时,不妨想想30多年前的刘欢——他在琴房里熬夜写歌的样子,和我们没什么不同,只不过他敢把那个“不切实际”的梦,唱成了现实。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