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怎么成了‘最不像教授’的大学教授?他给学生上的第一课让全场沉默”

在北京城北的中央音乐学院,有间钢琴琴房总是格外热闹——不是传来看似完美的演奏技巧,而是夹杂着拍手大笑、即兴哼唱,甚至偶尔跑调的合唱。推开门,就能看见一个微胖的中年男人背对着门口,弹着吉他跟学生抢麦克风,边弹边笑:“来,这段你们肯定熟,当年我录的时候嗓子还挺好使,现在你们年轻人来,试试看能不能唱出当年的‘土味’!”

他是刘欢。

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里,“刘欢”这两个字总是和“歌神”“音乐教父”“春晚常客”绑在一起——那个唱弯弯的月亮时眼睛里闪着光的男人,那个唱好汉歌时能把民族唱腔飙出摇滚劲头的男人。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制作系的教授,而且一教就是二十多年。

刘欢大学教授

最“不像教授”的教授,倒像是学长

“第一次上刘老师的课,我还以为走错教室了。”2023级研究生林晓悦还记得刚入学时的场景——原以为会是严肃的“刘教授”端坐在讲台上,结果是刘欢抱着一堆CD和谱子踩着上课铃冲进来,外套拉链都没拉,眼镜滑到鼻尖上,一开口就带点京腔:“来来来,先别坐,咱们今天不聊理论,聊聊你们最近听的‘烂歌’。对,就那些你们刷短视频天天听的,告诉我,它们‘烂’在哪儿?”

课堂瞬间从“单向灌输”变成“辩论场”。有学生说“歌词太口水”,刘欢就掏出自己的词本:“你们看,这是我年轻时写的千万次的问,歌词‘千万次地问,你到底在哪儿’,你们听着俗不俗?可为什么后来成了经典?因为真情实感,不管句子多简单,戳中人心就不俗。”有学生吐槽“编曲都抄模板”,他当场打开DAW软件(音乐制作软件),现场即兴改了一段:“你们听,同样的和弦,换个节奏型,加个unexpected的转调,味道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了?音乐哪有那么多‘必须’,敢玩才是第一课。”

在他的课上,没有“标准答案”。他鼓励学生怼他——有学生当面说好汉歌太“大路货”,他反而拍手叫好:“怼得好!大路货说明它能被大多数人记住,但咱们要想办法,怎么把‘大路货’唱成‘独一份’。就像做菜,同样的食材,你敢不敢试试往火锅里撒点孜然?”

甚至,他会把自己的“黑历史”翻出来当案例。“你们看我这张专辑(少年壮志不言愁),当年被骂死了吧?说我‘不务正业’,把流行唱法和民族音乐搞到一起。但现在回头看,哪有什么‘务正业’?能让耳朵舒服,能让心里有共鸣,就是正业。”说完,他拿起吉他,轻轻弹起专辑里的第一首老歌,边弹边小声哼唱,底下学生跟着和声,琴房里飘着的,不是师生情,是纯粹的音乐瘾。

从“歌坛常青树”到“教学老顽童”,他带学生硬刚行业

很多人好奇:刘欢缺钱吗?缺名吗?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当教授?

答案或许藏在一次行业分享会上。有年轻制作人问他:“刘老师,现在AI都能编曲了,我们这些人类音乐人,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刘欢沉默了三秒,反问:“那你觉得,AI能写出你失恋时的感受吗?能写出你看到孩子出生时的眼泪吗?”

在他眼里,音乐不是技术,是“人味儿”。而娱乐圈的“快餐化”,恰恰正在稀释这种“人味儿”——为了流量追求“速成”,为了数据堆砌“套路”,越来越多的人忘了“音乐最初是用来干嘛的”。

所以他才把课堂当成“战场”。他会带着学生分析当下最火的歌曲,不是教他们“怎么抄”,而是教他们“怎么破”。“你们看这首歌,抖音上播放量10亿,可它用的和弦进行是I-V-vi-IV,百年前的老套路了,为什么能火?因为人家‘抓耳’的旋律线写得好,但你们要是只会抄这个套路,那就只能火三天。”他拿出谱子,红笔圈出旋律重复的地方,“看见没?这里重复了,但加了半音下行,就是这点‘小心思’,让它成了记忆点。音乐的创新,就是在这‘重复’和‘变化’之间找平衡。”

更“狠”的是,他会带着学生“硬刚”行业。2021年,有个学生拿了首毕业作品,写得特别“先锋”,但被唱片公司评为“没市场”。刘欢知道了,直接带着学生杀到公司总部,当着所有制作人的面放歌:“你们说它没市场,我倒要问问,‘市场’是谁定的?是现在听短视频的这些耳朵,还是想听点真正好的音乐的耳朵?”这首歌被刘欢签到了自己的工作室,后来成了某部热播剧的插曲,火得一塌糊涂。

“刘老师总说,‘咱们音乐制作系,不是培养‘流水线工人’的,是要培养‘敢把石头砸进玻璃堆’的人’。”毕业多年的陈默现在已经是知名音乐制作人,他记得自己刚毕业时迷茫,刘欢给他的建议不是“赶紧去赚钱”,而是“先去做个穷光蛋,但一定要写出自己想写的歌”。

当“教授”和“歌神”重叠,他教学生做“有根的音乐人”

很少有人知道,刘欢除了唱歌、教学,还有一个几乎不对外提及的身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京韵大鼓”的传承顾问。

他上课,经常会突然“拐”到传统音乐。“你们做电子音乐的,试试把京韵大鼓的鼓点采样进去,混点trap节奏,什么感觉?古典和潮流,根本不是敌人。”有次他带着学生改编重头来,原版是京剧唱腔,他让学生用摇滚编曲,加上架子鼓和电吉他,最后出来的效果,让满场学生起立鼓掌。

“音乐是有根的。”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不管是流行音乐还是传统音乐,都是“人”的情感表达,只不过语言不同而已。

他也会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怎么在娱乐圈里保持“根”。“我当年刚火的时候,也有人让我唱口水歌,说‘这样赚钱多’,我没干。为什么?因为我唱弯弯的月亮的时候,想起的是我小时候住的胡同,想起的是我妈在胡同口喊我回家吃饭的感觉。这些是根,根没了,人也就飘了。”

现在的刘欢,依旧会在有空的时候跑去学校上课,依旧会在琴房和学生一起“瞎折腾”,依旧会在专辑里尝试各种“奇怪”的音乐元素。他说:“当教授让我觉得自己还没‘老’,这些年轻人像我的‘充电宝’,他们总能给我新的灵感。而我想做的,就是让他们知道,音乐这条路,可以走得很慢,可以很难,但一定要走得‘真’。”

也许,这就是“最不像教授”的教授最“像”教授的地方——他不教条条框框,只教“敢想”;不求你复制他的成功,只愿你守住自己的“根”。

就像他在第一课上说的那句话,让全场沉默的话:“你们来这里学音乐,不是来学怎么‘成为刘欢’的,是来学怎么‘成为你自己’的。而要想成为自己,先得学会,别被‘教授’这两个字吓住,也别被‘歌神’这两个名头绑住。”

话音落,琴房里再次响起笑声和掌声,和二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