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你真以为刘欢外甥是“躺赢”星二代?这届年轻人的努力,比你想象的更硬核!

提起刘欢,乐坛没人不竖大拇指——好汉歌的豪迈曾让万人合唱,弯弯的月亮的深情唱了几代人。但比起舅舅的传奇,他的外甥冯泰瑞(英文名Taylor Feng)这些年才真叫人挪不开眼。有人说是“沾了舅舅的光”,可翻开他的履历:伯克利音乐学院科班出身、原创作品登顶榜单、从幕后编曲到台前表演一步一个脚印……这哪是“躺赢”,分明是把“星二代”的标签,活成了“实力派”的注脚。

刘欢外甥

不是“刘欢外甥”,是冯泰瑞自己

冯泰瑞1998年出生,打小就被音乐包围。刘欢的家,客厅永远放着钢琴,卧室堆满乐谱,连吃饭时舅舅随口哼出的旋律,都可能成为他音乐课的“启蒙作业”。但有意思的是,刘欢从没刻意让他走音乐路,“我们家不缺搞音乐的人,缺的是真正热爱并愿意为它吃苦的人。”

刘欢外甥

真正的转折在15岁那年。冯泰瑞参加学校文艺汇演,自编自弹了一首钢琴曲,台下掌声雷动时,他第一次感受到“音乐是我的,不是舅舅的”。从那天起,他把自己“关”在琴房每天8小时,伯克利招生简章上的要求被他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古典钢琴、现代编曲、音乐制作,每一项都藏着他对“专业”的执拗。

有人问:“舅舅刘欢没给你开过‘小灶’吗?”他笑得有点腼腆:“开过,但不是教音乐。我写第一首歌卡壳时,他跟我说‘别想着写出传世之作,先写出你自己的情绪’,这句话比任何技巧都有用。”

伯克利不是“镀金地”,是“磨刀石”

18岁那年,冯泰瑞独自飞往美国波士顿,进入伯克利音乐学院。这所被称为“音乐界哈佛”的学校,最不缺的就是天才——有人16岁就能即兴爵士solo,有人专辑已卖出百万张。冯泰瑞一度觉得自己像“井底之蛙”,连课堂讨论都插不上话。

“最难的不是语言,是放下‘星二代’的包袱。”他曾在一篇采访里说,“同学们只知道我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没人关心我舅舅是谁。你得用作品说话,键盘不会因为你是谁就按出好听的音符。”为了赶作业,他在录音间熬了无数个通宵,手指磨出的茧子成了“标配”;为了找灵感,他泡在波士顿的爵士酒吧,看酒保即兴打拍子,听街头艺人的破旧吉他声……

2020年,他以全A成绩毕业,毕业作品City Light被伯克利音乐学院收录为“年度优秀创作”。导师在评语里写:“Taylor有超越年龄的音乐叙事能力,他的旋律里藏着年轻人的迷茫与倔强,这不是‘传承’能教出来的,是生活淬炼出来的。”

不靠舅舅“站台”,靠作品“破圈”

回国后的冯泰瑞,没想过靠舅舅的人脉“搭便车”。他在北京租了间小小的工作室,白天做编曲兼职,晚上写自己的歌。2022年,他发行首支个人单曲23:59,歌词里“23点59分,我还在等自己的凌晨”戳中无数年轻人的熬夜日常,上线3天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有人说“听这歌像在照镜子”。

有人质疑“有刘欢这层关系,资源肯定不愁”,他却晒出自己的工作日程表:凌晨2点给独立歌手改demo,早上8点赶去排练室,下午3点参加音乐节后台采访,晚上10点还要和乐队磨合。“我舅舅常说‘音乐是手艺活,手艺活就得靠打磨’,我信这话。”今年夏天,他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某音乐节,舞台下有人喊“刘欢的外甥好样的”,他笑着鞠躬:“谢谢认可,我叫冯泰瑞,是个音乐人,仅此而已。”

星二代的光,该照亮自己的路

其实娱乐圈从不缺“星二代”争议——有人靠资源一夜爆红,有人被标签压得喘不过气。但冯泰瑞用行动证明:所谓“后台”,从来不是拼爹的本钱,而是催人清醒的镜子。它告诉你“你不能比别人差”,也提醒你“你必须有自己的东西”。

如今的他,还在忙着筹备个人专辑,曲风从民谣到电子,尝试各种可能。有人问他“会超越舅舅刘欢吗”,他总笑着说:“音乐没有‘超越’,只有‘不同’。我只想让以后别人提到‘冯泰瑞’时,想到的是‘那个会写歌的钢琴少年’,而不是‘刘欢的外甥’。”

这大概就是新一代星二代最酷的样子:不逃离光环,也不依赖光环,把前辈的积累当成垫脚石,把自己活成照亮前路的光。毕竟,真正的“大牌”,从来不是血缘给的,是自己一步一步挣来的——你说对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