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刘欢的“在路上”视频,能让全娱乐圈集体“静音”看?

你说奇不奇怪?现在的短视频平台,要么是明星在镜头前凹人设,要么是团队精心剪辑的“高光时刻”,可刘欢发了个“在路上”的vlog——没滤镜,没剧本,就那么随手拍着:他在车里听老歌,手指在方向盘上轻轻打拍子;路过某个不知名的小镇,下车跟卖红薯的老大爷聊了半小时天,临走还非要买下旁边小孩画的歪扭的“音符”;晚上在酒店房间,抱着吉他哼了几句新歌的调子,还说“这调子记性不好,赶紧录下来,回头准忘”。

刘欢在路上视频

就这么一段“随手拍”的视频,没买热搜,没带话题,硬是悄默声儿地火了。评论区里,没夸他“歌手刘欢多厉害”,全是在说:“看刘欢大爷这样,我莫名觉得心里踏实。”“他这哪是vlog啊,跟朋友聊天一样,一点‘明星架子’都没有。”“突然想起我爸,也是这样,路上看到卖艺的,非要放点钱在琴盒里。”

为啥会这样?其实这事儿得分两头说。

刘欢在路上视频

你知道吗?刘欢的“在路上”,早就不是第一次了

有人可能要说:“不就是录个日常嘛,谁不会?”但你仔细想想,刘欢这“在路上”,跟别人真不一样。

早些年,他去国外演出,下了飞机直接在机场大厅里弹吉他,周围行李箱轱辘滚得哗哗响,他眼皮都不抬,就跟着琴声哼唱;有次录节目,休息时间跑到楼下的公园,听几个大爷拉二胡,听得入了迷,还凑过去问:“这曲子叫啥?我也学学。”就连中国好声音当导师,别的导师都在琢磨怎么帮学员“选歌吸粉”,他倒好,非要带着学员去胡同里找老手艺人,听人家唱原汁原味的民歌,说:“好音乐哪是在录音棚里磨出来的?得‘在路上’找,得听老百姓心里的调子。”

你说,这像不像个“老音乐匠”?不追风口,不慌不忙,就觉得“音乐得有根,根就在路上”。这次的视频里,他买红薯老大爷的画,说是“画得像,比那些艺术馆的画有劲儿”;听小孩哼童谣,掏出手机就录,说“这调子新鲜,能写进歌里”。这哪是“录视频”,分明是拿个镜头在记自己的“音乐笔记”。

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刘欢”这个名字,是“刘欢”眼里的人

很多人看视频时都注意到一个细节:刘欢跟人说话时,眼睛一直盯着对方,特别认真。跟卖红薯大爷聊天,大爷说到“这红薯得凌晨三点去地里挖,不然甜味就不够了”,他点头:“您这红薯种得比我歌还费心思。”旁边有个小孩举着画跑过来,大爷喊“欢大爷,这是我孙子画的!”他蹲下身,看着画上的“音符”,说:“这音符跳得有劲儿,你以后能当大音乐家。”——你看,他眼里哪有什么“明星”和“普通人”?就是个愿意蹲下来,听别人说话的长辈。

现在的娱乐圈,太“端着”了。明星发条动态,得纠结配文有没有“高级感”,视频里的角度是不是“45度完美侧脸”。可刘欢呢?视频里他穿件洗得发白的夹克,头发乱糟糟的,笑着跟大爷讨价还价“这红薯能不能再便宜一块”,被孙子画的“音符”逗得哈哈直乐。这份“不装”,比啥“人设”都打动人。

有人说:“刘欢是不是‘太接地气’了?”可我觉得,这不是“接地气”,是“心里有人”。他当了这么多年歌坛“常青树,没把自己当“大人物”,反而始终觉得“所有的好东西,都在普通人身上”。这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尊重,比任何“剧本”都真实。

现在的人为啥爱看刘欢的“在路上”?说穿了,是心里空了点儿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太“赶”了?赶着开会,赶着吃饭,赶着刷手机,连看个视频都得倍速播放。我们好像习惯了“快”,却忘了“慢”的味道。

刘欢的“在路上”视频,就像按下了生活的“慢放键”。他看云卷云舒,听风声鸟叫,跟陌生人唠家常,这些在我们眼里“浪费时间”的事,他却觉得“有意思”。他说:“我这把年纪了,早就不急着证明啥了,就想走走看看,听听心里的歌。”

这话听着普通,其实藏着大智慧。现在的娱乐圈,太多人急着“红”,急着“赚钱”,却忘了自己“为啥出发”。可刘欢不一样,他就像那个“慢慢走”的匠人,不慌不忙,却总能拿出让人记住的作品。他让我们想起:原来生活不是“加速赛道”,而是“旅程”——路边有花,有人,有我们以前忽略的,最珍贵的东西。

说到底,刘欢的“在路上”,哪是什么“视频”?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被快节奏生活推着跑的疲惫,照见了我们心里那份对“真实”的渴望。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都别忘了停下脚,听听风,看看人,别忘了自己最初为什么出发。

所以啊,下次如果你觉得累了,不妨点开刘欢的“在路上”视频,看看这个头发花白的大爷,怎么笑着把日子过成歌——原来最动人的“高级感”,从来不是多完美,而是多真实。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