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武汉,江风还带着点夏末的燥热,光谷体育馆外却早已挤满了人。荧光棒在夜色里晃成星河,有人在喊“刘欢老师”,有人在哼好汉歌的调子,有个穿校服的女孩举着灯牌,上面写着“二十年了,终于等到你”。
体育馆的灯光暗下来时,全场突然安静了。钢琴声先响起,接着是那个熟悉的嗓音——“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弯弯的月亮的前奏一起,后排就有中年男人跟着轻声唱,眼眶慢慢红了。这不是刘欢第一次在武汉开唱,却是他时隔二十年后,再次把舞台放在这里。
一、他的歌声里,总有武汉的影子
有人说,刘欢的歌是“男人的味道”,是“生活的滋味”。但真正听过他现场的人会知道,他的嗓子早就不只是一个“歌者”的符号,更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几代人的记忆匣子。
这次在武汉,他唱了千万次的问,舞台背景是长江大桥的影像,当“千万里我追寻我”响起时,前排有站起来挥舞手臂的大叔,他说:“97年我在汉口火车站听的这首歌,那时候去深圳打工,随身听里循环的就是这个。”他唱了从头再来,谈到了“武汉人的韧劲”,“你们见过洪水,也见过樱花,骨子里有不服输的劲儿,这首歌,就是唱给这种精神的。”
最有意思的是,他翻唱了武汉本土乐队“低苦艾”的兰州兰州,笑着说:“武汉和兰州都是江边城市,码头文化里的人,都重情义。今天我把兰州的词,换成武汉的‘东湖’‘黄鹤楼’,你们听不听得出来?”现场愣了半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原来真正的好音乐,从来不分地域,只讲人心。
二、观众不只是听歌,是在赴一场青春的约
演唱会的后半段,刘欢坐在钢琴边,弹着爱你一万年。有观众举着手机录像,镜头里除了舞台,还有后排观众悄悄抹眼泪的场景。
“我带了三十年前的磁带,”50岁的王先生在场馆外对记者说,“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和室友挤在收音机前听刘欢的歌,磁带都被磨平了。今天我专门从孝感赶过来,就想证明,有些东西,是真的会陪你一辈子的。”
更让人动容的是一群00后的大学生,他们举着“爷爷也喜欢刘欢”的灯牌。“我爷爷是老武汉,他说当年刘欢来武汉开演唱会,一张黄牛票能顶他半个月工资,”其中一个女孩说,“今天我带着他的愿望来的,虽然他没听到,但我在现场录了视频,回去给他看。”
原来,好的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刘欢的歌声之所以能火这么多年,不是因为他有多红的流量,而是因为他的每一个音符,都藏着普通人的故事——有少年的意气风发,有中年的坚韧不拔,有老年的怀旧回响。
三、“我不是唱歌,是在说心里话”
演出结束后,刘欢在后台接受了媒体简短采访。被问到“为什么二十年才来武汉一次”,他笑着挠挠头:“其实是怕自己写得歌对不起武汉的观众。武汉人有灵气,懂音乐,随便拉一个大爷都能跟你聊两句乐理,我不敢糊弄啊。”
他还特意提到了武汉的早餐,“早上在街上吃了碗热干面,芝麻酱的香味太地道了,这味道和武汉的歌声一样,浓烈,实在。”当被问及“退休后还会唱歌吗”,他摆摆手:“只要还能开口,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就一直唱下去。音乐这东西,唱的不是技巧,是真情实感。”
走出体育馆时,夜已经深了。街道上还有人举着荧光棒三三两两聊天,远处长江的灯火和场馆的余晖连在一起,像一条流动的河。突然想起刘欢在唱我和你时说的:“我们都在歌里,也在生活里。”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刘欢的歌声之所以能在武汉的夜空里亮起,不是因为他多伟大,而是因为他唱的,正是这座城市里,每个普通人藏在心底的故事。而当歌声响起时,我们每个人,都在歌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