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雪花的旋律在鸟巢响起,刘欢的歌声里藏着多少我们忽略的温度?

2022年2月4日的北京,国家体育场的上空飘着细碎的雪花,全球观众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座“冰丝带”交织的鸟巢里。当刘洪用他那标志性的醇厚嗓音唱出“雪花,雪花,开在阳光下”时,电视机前的我突然暂停了手里的遥控器——这不是第一次听刘欢唱歌,却是第一次觉得,他的歌声里好像藏着一片能融化冰雪的春天。

刘欢在冬奥唱歌

为什么偏偏是刘欢?这个问题很多人在开幕式后都想过。在那个明星扎堆、话题爆棚的时代,导演组偏偏选了这位“不常露面”的“音乐教父”。后来才知道,张艺谋导演找他时,只说了三个字:“要稳。”稳得住气氛,稳得住情绪,稳得住全球直播时亿万双眼睛的期待。刘洪自己后来在采访里笑:“可能就是因为我不太爱掺和那些热闹,唱歌时只想把歌本身唱好吧。”

你看,他唱歌从来不用“花招”。没有刻意的炫技,没有夸张的表情,连手势都简单得像个普通音乐爱好者——站定,微笑,张开嘴,声音就自然地流淌出来。但雪花这首歌,偏就让他唱出了“千层味”。副歌部分“世界是一朵雪花,纯洁无瑕”,他用胸腔共鸣把“雪花”两个字唱得又轻又缓,像怕惊扰了雪花的飘落;到了“我们是一家”时,声音突然扬起一点,像给孩子讲故事时,说到“后来呀”那种温柔的笃定。最绝的是那句“雪花,雪花,落在我的家”,尾音微微下沉,像把“家”这个字轻轻放在了听众的心尖上。

刘欢在冬奥唱歌

后来有人扒出录音花絮,说刘洪为了那句“开在阳光下”,反复唱了27遍。不是唱不好,是他对“阳光”的感觉拿不准:“要唱出希望,但不能太亮;要温暖,又不能腻歪。”录音师说他那几天嗓子都快唱劈了,他却说:“这首歌不能‘响’,得像雪花落在地上,悄无声息地让人心里一暖。”你说,现在这个靠修音、靠流量就能出圈的时代,还有多少歌手会为一句歌词“较真”到这个程度?

其实刘欢的“稳”,早就是圈里出了名的。1990年北京亚运会,他唱亚洲雄风时才24岁,唱到“我们亚洲,山是昂头高昂的头调”,声音稳得像泰山;2008年奥运会,他和莎拉·布莱曼唱我和你,一个中文一个英文,却把“中文的含蓄”和“英文的绵长”融得像两杯调在一起的热可可,暖到人心底;再到2022年冬奥,他站在鸟巢的聚光灯下,头发已经有了银丝,但唱“雪花”时,那份对音乐的虔诚,跟30年前唱亚洲雄风时一模一样。

有人说,刘欢的歌是“时代的BGM”。但我觉得,他的歌更像“记忆的锚点”。很多人听好汉歌时会想起夏夜乘凉的爷爷,听千万次的问时会想起偷偷听MP3的青春,听雪花时,又会想起那个冬天围在电视机前,全家一起为中国奥运健儿加油的夜晚。他的声音从不高亢,却总能让你在最不经意的瞬间,心里泛起涟漪——因为你听出来的不是技巧,是一个音乐人用一辈子沉淀下来的真诚。

前几天翻到2022年冬奥的幕后采访,导演组说,选刘欢除了“稳”,还有一个原因:“他代表的是中国音乐里‘最正’的那条根。”是啊,在这个“流量至上”“快餐文化”横行的娱乐圈,刘欢就像一棵老槐树,枝叶可能不张扬,但根系深深扎在土壤里,不管风吹雨打,总能结出最甜的果子。

现在想想,为什么刘欢在冬奥唱歌的片段,过了这么多年还被人提起?大概是因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太需要这样一首“没有技巧的歌”了——它不争夺热搜,不制造话题,只是安静地告诉你:你看,冬天再冷,总有雪花会带来春天;世界再大,我们总能在歌声里找到回家的路。

下次再听到“雪花,雪花,开在阳光下”时,你不妨闭上眼睛问问自己:刘欢的歌声里,到底藏着什么,能让我们的心,暖得像过春天?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