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坐镇中国新歌声,他到底在寻找什么样的声音?

要说中国新歌声里能让学员们还没开口就放下半分紧张的导师,刘欢算一个。别的导师可能还会笑着调侃两句“紧张就对了”,他只往转椅上一坐,手里拿着笔,眼神专注得像是在解剖一段旋律——你甚至能感觉到,他的耳朵正在把每一个音符拆开,揉碎了再重新拼起来。这大概就是江湖上传说的“刘欢式认真”。

他从不当“流量导师”,只当“音乐翻译官”

当初请刘欢做导师时,不少观众心里嘀咕:“这行吗?他平时不都在搞学术、开音乐会吗?”结果第一集播完,大家发现:这位“老音乐家”比谁都懂怎么把学员的闪光点“翻译”给所有人听。

刘欢在中国新歌声

记得有个叫张泽的农村小伙,唱的是自己写的长坂坡,歌词土得掉渣,旋律却带着股子蛮劲儿。唱到“一杆长枪挑破天光”时,他扯着嗓子吼,眼角泛着红。别的导师可能先夸“有故事”,刘欢却先问:“你写这首歌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心里堵得慌,非得把它喊出来才痛快?”

这话一出,张泽的眼泪“唰”就下来了。后来刘欢点评,既没提什么“技术不足”,也没说“情感不够”,只说:“你这歌像块刚从地里刨出来的红薯,土,但甜,而且甜得扎实。音乐有时候就得这么‘野’,先把自己掏空了,观众才能接住。”

你看,他从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专业术语”,反而能用最大白话,让学员和观众同时明白:“啊,原来我唱的是这个感觉。”这大概就是他最厉害的地方——能把音乐里的“玄机”,变成人人能懂的道理。

他捧的不是“明星苗子”,是“音乐的魂”

要说刘欢在节目里最让人服气的地方,就是他从不随大流。别的导师抢人,看的是“颜值”“记忆点”“市场潜力”,他呢?眼睛里盯着的永远是“你是不是真把音乐当命”。

那年有个叫单依纯的17岁女孩,唱永不失联的爱,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唱得挺稳,但没什么特色”。轮到刘欢点评时,他却突然皱起眉:“你知道你刚才为什么打动我吗?你唱‘我们明天再见面’时,声音里带着点‘怕’——怕他失联,怕这个瞬间溜走。这种‘不完美’,才是最难得的。”

后来单依纯选战队,别的导师都使出浑身解数想签她,刘欢只说了一句话:“我这儿没那么多条条框框,你要是想试试怎么把心里的歌,唱得更‘自由’,就来我这儿。” 结果呢?单依纯最后成了冠军,后来有人问她为什么选刘欢,她笑着说:“因为他看我的眼神,不是在看一个‘可能会红的歌手’,而是在看‘一个唱歌的人’。”

这话扎心,但也是实话。在这个浮躁的娱乐圈,刘欢像个“守墓人”,守着音乐最本真的东西。他不在乎你今天是不是“爆款”,只在乎十年后,你还会不会记得当年为什么站上这个舞台。

他的“毒舌”,藏着最温柔的期待

别看刘欢平时慢声细语,真要遇上“糟蹋音乐”的学员,他也“不惯着”。有次个学员为了炫技,在民谣里硬加转音,唱得像绕口令,他直接打断:“你这是把珍珠奶茶里的珍珠,撒进了稀饭里——看着挺多,但吃着硌牙还腻歪。”

可这“毒舌”背后,藏着的是他对音乐的“较真”。他说过:“音乐可以是小情小调,但绝不能是‘假大空’。你嗓子再好,情感是虚的,观众听了只会起鸡皮疙瘩;你技巧再炫,心里没东西,那就是‘高级噪音’。”

记得有次排练到后半夜,学员觉得自己怎么唱都不对,急得快哭了。刘欢没说“别急”,反而坐到钢琴前,把那段旋律重新弹了一遍,边弹边说:“你看,这里不用飙高音,你只要轻轻地,像跟情人说‘晚安’那样,就行。” 声音温柔得像月光。

所以啊,刘欢在中国新歌声里,从来不是“导师”,更像是个“引路人”。他告诉你:音乐可以不红,但不能假;你可以不完美,但不能没灵魂。

或许我们该问问自己: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像刘欢这样“较真”的引路人,还有多少?而他寻找的“声音”,又是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那份“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