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30年过去,刘欢的国际歌视频,仍是无数人深夜单曲循环的“灵魂暴击”?

深夜刷手机时,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手指划过无数碎片化信息,突然停在一个泛黄的旧视频上——刘欢站在舞台中央,黑色西装,头发稍显凌乱,开口唱“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明明是几十年前的影像,眼眶却毫无预兆地发热。这画面,熟悉到像老朋友的背影,却又陌生到让你突然想问:为什么这首歌,这个视频,能穿越三十年的时光,一次次戳中我们的心?

刘欢国际歌视频

一、那年的刘欢,不只是在“唱歌”,是在“点燃火把”

要说刘欢的国际歌,得先聊聊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那一年,中国刚刚打开国门不久,世界对这片土地既好奇又陌生,而中国人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让世界看见我们的样子。开幕式上,当刘欢唱响亚洲雄风时,他用浑厚的嗓音把“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唱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而到了后几年,他在某次电视晚会(有说是春晚彩排,有说是公益演出)上演唱国际歌的视频,更像是一把悄悄点燃的火把。

刘欢国际歌视频

视频里的刘欢,不是现在舞台上“音乐教父”的沉稳,也不是早期“华语乐坛一哥”的张扬。他微微仰着头,眼睛里有种未经修饰的锐利,唱“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时,声音像是从胸腔里直接蹦出来的,带着点年轻气盛的倔,又有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沉。伴奏很简单,就是钢琴和管弦乐,没有现在流行的电子混音,也没有刻意设计的和声,可偏偏就是这种“不完美”,让每个字都像砸在石头上的火花,噼啪作响。

有人说,那个年代的艺术家“有魂”。确实,刘欢当时唱的,不只是一首歌。他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接触的都是最正统的声乐训练,可偏偏愿意放下“学院派”的身段,去唱这样一首充满力量的革命歌曲。或许在他心里,音乐不该只是技巧的堆砌,更该是情绪的出口,是人心里那点不服输的劲儿。

刘欢国际歌视频

二、国际歌为什么是“它”?刘欢的版本,少了一丝“口号”,多了一分“血肉”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国际歌从诞生到传入中国,版本改了又改。歌词翻译过多次,旋律也做过调整,但最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为什么?因为它唱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理想”,是活生生的人——那些在压迫下喘息的“饥寒交迫的奴隶”,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普通人。

刘欢的高明,恰恰在于他把这种“普通人”的情感唱了出来。听他唱“起来,起来,起来”,你想到的不是振臂高呼的革命者,是加班到深夜的年轻人,是背井离乡的打工人,是生活中被现实锤了一次又一次、却还是咬着牙站起来的人。他没有用太多装饰音,也没有刻意拔高音调,就是平实地、真诚地,像跟你坐在一张桌子上喝酒,一边拍着桌子一边说:“不能认,输什么也不能认输啊!”

有次在采访里,刘欢说:“唱歌就像说话,得把心里的话掏出来给人听。”他唱国际歌时,心里想的肯定是“公平”“尊严”“不放弃”这些词,可他不说教,只是用声音把词里的骨头和肉都长出来。所以不同年纪的人听,都有不一样的感觉:70后听出了年轻时为理想熬夜的劲儿,80后听出了第一次在社会上碰壁后不服输的狠劲儿,90后、00后听了,可能突然明白:原来“反抗”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希望”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词。

三、30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刘欢的国际歌视频?

短视频时代,每个视频都有三五秒的热度,过了就忘。可刘欢的国际歌视频,却像个“常驻嘉宾”——B站上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里“00后求出处”“听了三年还没听腻”“每次emo都靠它醒脑”的留言盖了一层又一层。为什么它能在碎片化的时代“活”下来?

或许是因为,它给了我们一种“确信”。现在的生活太快了,信息太多,我们总在焦虑“我是谁”“我要去哪”,而这首歌,这个视频,像锚一样,把我们拉回到一些最基本的、却从未改变的东西上:对公平的渴望,对弱者的共情,对“人定胜天”的笃信。它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在扛,几十年前有人这么唱过,几十年后还会有人这么唱;它也告诉你,生活再难,总“要做天下的主人”——这里的“主人”,不是统治别人,是不被生活困住,是能挺直腰杆做自己。

就像有网友评论的:“刘欢的国际歌,不是教你怎么‘赢’,是教你怎么‘不认输’。”这种不认输的劲儿,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也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

最后想说:好的音乐,从来不会“老去”

30年过去了,刘欢的头发白了些,唱的歌也多了些,可他唱国际歌时的那个眼神——那种带着点倔、又有点暖的眼神,从来没变过。而这个视频,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每个人的青春、挣扎和不甘。

下次再刷到这个视频,不妨停下来听完。你会发现,所谓经典,从来不是被封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一直陪着你,在你需要的时候,轻轻拍拍你的背,说一句:“嘿,别怕,一起站起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