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为何为诸葛亮落泪?三国迷都没看懂的眼泪里藏着什么?

2023年初春,一档文化类综艺的后台监控里,镜头无意间捕捉到了一个罕见画面:平时舞台上一开口就能震慑全场的刘欢,坐在化妆间的镜子前,手里攥着一页泛黄的剧本,眼圈泛红,肩膀微微耸动。没有嘹亮的歌声,没有豪迈的笑声,只有压抑了半晌的、带着浓重鼻音的抽泣。剧本上,一段出师表被红笔划了又划,“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那句旁边,甚至有个小小的泪痕。

刘欢哭诸葛亮刘欢

“刘欢哭诸葛亮”,这个话题在当晚悄悄上了热搜。有人说“铁汉柔情”,有人调侃“连歌神都成了‘亮粉’”,但更多人好奇: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刘欢,怎么会为一个千年前的人物,哭得像个孩子?

一、那晚的出师表,不是第一次唱,却让他破防了

刘欢哭诸葛亮刘欢

事情要从经典咏流传第六季的录制说起。那一期主题是“穿越时空的对话”,刘欢选了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还额外想加入一段出师表的吟唱。他对导演组说:“诸葛亮不只是个神机妙算的军师,他是把‘忠’和‘义’刻进骨子里的人,我得让观众感受到他心里的那股热。”

排练时,刘欢的状态很放松,甚至给编曲提建议:“这里别太悲,要带点希望,就像诸葛亮给儿子写信时,虽然知道前路凶险,眼里还是有光的。”可真到了录制现场,当他唱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时,突然顿住了。台下的LED屏上,缓缓出现诸葛亮北伐时“夙夜叹惋”的动画,还有他写给刘禅的出师表手稿——“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刘欢哭诸葛亮刘欢

那一刻,刘欢的声音突然哽咽了。他背过身去,摆了摆手示意暂停,等了几秒钟才转过身,眼眶通红地说:“对不起,刚才那句‘还于旧都’,我总觉得……好像诸葛亮就在我耳边,跟我说他心里不甘。”现场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后来这段“失控”的片段被剪辑进正片,无数观众留言:“原来刘欢不仅懂音乐,更懂诸葛亮的‘心’。”

二、刘欢和诸葛亮:隔了千年的“知己”

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他从不掩饰对三国文化的痴迷。早年录鲁豫有约,他聊起三国能说整整三集,从“曹操的奸与雄”到“赵云的胆与忠”,最后总绕到诸葛亮身上:“要说三国里我最佩服谁,非孔明莫属。他就像个‘理想主义战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却依然把‘责任’两个字看得比命重。”

这种敬佩,藏在刘欢的很多作品里。2010年,他为电视剧三国创作插曲卧龙吟,为了还原“卧龙岗”的意境,他跑到南阳武侯祠住了一周,天天在祠里弹古琴,听当地老人讲诸葛亮的故事。那首歌后来成了经典,很多人说“听了就想掉泪”,但刘欢自己说:“不是我唱得好,是诸葛亮的故事太有力量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刘欢对诸葛亮的研究,早就超出了“爱好者”的范畴。他家里有全套三国志和诸葛亮集,书页里密密麻麻都是批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话到今天都管用啊”“诸葛亮为什么要五次北伐?不是贪恋权位,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啊”。有一次女儿问:“爸爸,你这么喜欢诸葛亮,要是能穿越回去,你想对他说什么?”刘欢想了想,笑着说:“我想跟他说,你的‘鞠躬尽瘁’,我们三千年后的老百姓,都记着呢。”

三、眼泪里藏的,是“成年人”才懂的“较真”

有人问,刘欢堂堂歌坛大腕,怎么会对一个历史人物这么“较真”?其实答案就藏在他的人生选择里。

47岁时,刘欢因冠心病突发做手术,医生警告他:“必须立刻停止所有高强度工作,不然有生命危险。”可手术刚恢复半年,他就接下了中国好声音的导师邀请。有人劝他“爱惜身体”,他却说:“就像诸葛亮北伐,明知前路难,但该做的事,总得有人去做。我唱歌也是一样,观众需要这些歌,我就不能躲。”

还有一件事,鲜少人知。2015年,刘欢的父亲病重,他推掉了所有演出,在医院陪了整整三个月。白天给父亲擦身、喂饭,晚上就在病房外的椅子上眯一会儿,耳朵里还放着卧龙吟。后来父亲走了,他在葬礼上没哭一声,可回到工作室,对着父亲的遗像,却把诫子书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到声音嘶哑得几乎发不出声。

“我现在才懂,诸葛亮写诫子书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刘欢在一次采访中红着眼说,“那不只是给儿子的信,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最后的交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我现在才真正听懂了。原来所谓‘英雄’,不是无所不能,是把‘难’都扛在心里,把‘义’都扛在肩上。”

四、为什么我们总为诸葛亮落泪?

刘欢的眼泪,或许也藏着每个普通人的心事。

在这个“佛系”“躺平”越来越流行的时代,我们好像习惯了“差不多就行”。可诸葛亮偏不,他为了一个“兴复汉室”的梦想,从27岁出山到54岁病逝,把自己熬成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代名词。他六出祁山,不是不知道胜算渺茫,是“受先帝之恩,不敢不竭股肱之力”;他写出师表,不是不知道刘禅扶不起,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这种“受人之忠,忠人之事”的担当,不就是我们现在最缺的东西吗?职场上,遇到一点挫折就想跳槽;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感情里,遇到一点矛盾就想逃避……可诸葛亮告诉我们:“大事不可废,小节不可拘。”

刘欢说:“我哭诸葛亮,其实也是哭自己。哭我们这代人,曾经的理想和热血;哭那些没说完的话,没走完的路。但更重要是提醒自己:别让‘现实’打败了‘理想’,就像诸葛亮,就算知道回不了南阳,还是要北上中原——因为那是他的‘初心’。”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卧龙吟的旋律,当你读到出师表里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许也会明白刘欢的眼泪为何如此滚烫。那不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缅怀,是对一种精神的致敬;不是“矫情”,是成年人世界里,最珍贵的“较真”。

毕竟,能让我们放声大哭的,从来不是悲伤,是那些让我们热泪盈眶的,叫做“值得”的东西。就像诸葛亮,千年过去,他依然是照亮中国人精神的一盏灯。而刘欢的眼泪,只是这盏灯下,一个知音最真诚的共鸣。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