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搜“刘欢 教授”,跳出的大多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这几个字。但要说起来,这位在舞台上唱出好汉歌弯弯的月亮就能让全场安静的大神,在讲台上到底是个什么画风?是严肃得让学生不敢喘气,还是随性得能和同学一起蹲在食堂啃馒头?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刘欢这大学教授的身份,到底是不是“挂名”的,他的课堂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较真”和“温情”。
先说结论:刘欢的教授,可不是“荣誉称号”,是实打实的“学术大拿”
很多人以为,明星当教授,多半是学校图名气,明星挂个头衔“友情赞助”。但刘欢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职位,真不是闹着玩的——人家是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是声乐表演与教学,从2004年任教到现在,快20年了。
你可能会问:“唱得好就一定能教得好?”这话在刘欢这儿可不成立。人家本科是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英语系硕士,后来又去中央音乐学院读了声乐方向的博士,学术背景硬核得很。他给学生上课,张口就能谈“意大利美声的呼吸支点怎么和中国民歌的润腔结合”,聊“流行音乐的和声编排怎么影响大众情绪”,这些可不是光靠“唱歌好听”就能琢磨出来的。
他的课堂,是“神仙打架”还是“佛系养生”?学生说:又爱又“怕”
刘欢的学生们私下怎么聊他?有人说“上他的课像高考”,也有人说“他比我们懂流行音乐”。这看似矛盾的评价,其实才是真实的刘欢课堂。
“较真”起来,他是“声乐界的解剖学家”
有学生回忆,上声乐艺术实践课时,刘欢能听出你一个音“偏高0.5度”,或者“气息在腰腹停留的时间少0.2秒”。他不会直接说“你不对”,而是拿着谱子问:“你唱这句时,想象过是在山谷里喊人吗?气息应该像风一样‘吹’出去,不是‘挤’出去。来,再试试,把后槽牙打开——对,就是打哈欠的感觉!”有学生试了三次都没找到感觉,刘欢会急得自己站起来示范,结果一激动,肚子上的“游泳圈”(他曾因胖被调侃)跟着颤,逗得全班笑,但转脸就说:“笑完了?刚才那个气息,你第第四次对了,记下来,身体不会骗人。”
“佛系”起来,他能和你聊周杰伦到凌晨
但真聊起流行音乐,刘欢又完全是“老大哥”模式。有学生选了他的流行音乐文化研究课,本以为会讲老歌,结果第一节课他放周杰伦的以父之名,问:“你们知道这段弦乐配置致敬了哪个歌剧吗?”学生答不上来,他笑着说:“没事,下次课我们扒一下这个和弦走向,顺便聊聊方文山的词和宋词的‘比兴’有啥关系。”期末考试,他别的不考,让学生交一篇“你最喜欢的歌手的音乐分析”,有个学生写了Taylor Swift的All Too Well,他批注:“这段叙事细节的处理,和李宗盛的山丘异曲同工,都是用生活化的场景戳心。下次来我办公室,我给你放段关牧村的假如你不曾认识我,你会发现好音乐都是相通的。”
为什么“歌坛一哥”非要守着三尺讲台?他说:“音乐不是用来‘供’的”
有人问刘欢:“你都成这样了,还干嘛非得给学生上课?”他曾在采访里说:“我唱了这么多年歌,越唱越觉得,音乐不是‘高手’的玩物,是普通人的‘母语’。我讲台上的这些孩子,未来可能不是明星,但他们可能是中小学音乐老师,可能是社区合唱团的指挥,他们得知道怎么把好音乐‘传下去’。”
他确实这么做的。有次学生在社区做支教,发现孩子们唱歌跑调严重,回来向他求助,他想了三天,专门编了一套“用童谣练气息”的教材,自己画谱子,录示范音频,寄给学生。还有学生毕业后想开音乐工作室,资金不够,他二话不说借钱给学生,还说:“别还了,算我‘入股’,以后你红了,给我写首歌就行。”
所以,刘欢的“大学教授”身份,到底是“附加项”还是“主心骨”?
从好汉歌到亚洲雄风,从我是歌手到中国好声音,刘欢的“歌手”标签太耀眼。但只有走近他的课堂,才会发现:这位“歌坛一哥”,其实更像一个“音乐守夜人”——用几十年的舞台经验,在讲台上一点一点拆解音乐的密码,让每个靠近音乐的人,都能摸到它的温度。
下次再看刘欢在节目里点评歌手时,别只盯着他的“金句”了。想想这个蹲在琴房给学生示范“如何用气息唱高音”的教授,这个聊起流行音乐眼睛发亮的“老大哥”,你就会懂: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止站在聚光灯下,更会站在需要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