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欢。他那醇厚如陈年的酒、宽广如草原的嗓音,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从少年壮志不言愁的热血,到好汉歌的豪迈,再到弯弯的月亮的温柔,随便拎一句都能让80后90后跟着哼唱。可如果把时间拨回十年前,舞台上还有一个名字总被人拿来和他比较:霍尊。2014年,中国好歌曲舞台上,他穿着水墨长衫,唱着一曲卷珠帘,空灵的嗓音像是从敦煌壁画里走出的仙子,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当时的媒体甚至给他贴上“刘欢接班人”的标签,可如今刘欢依然是春晚舞台的常客,霍尊却几乎从主流视野消失,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说说“根正苗红”的刘欢。很多人以为他是“一夜爆红”,其实早在1987年,他就凭借少年壮志不言愁拿下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组冠军,那时候的霍尊还在上小学,连音乐梦想的苗头都没冒出来。刘欢的厉害在于,他从不靠“流量”吃饭,而是靠实打实的专业素养站了四十多年。他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带出的学生里不少都成了歌坛中坚;他给北京人在纽约甄嬛传这些大戏配乐,主题曲不仅传唱度极高,至今还被奉为经典。有人问他:“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能保持这么好的状态?”他总笑着说:“音乐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不是我用来博眼球的工作。”这种把热爱当信仰的执拗,让他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里始终清醒——不炒作绯闻,不迎合低俗,只专心做自己的音乐。哪怕去年已经60岁,在声生不息里唱弯弯的月亮,声音依旧稳得让人起鸡皮疙瘩。
再回头看霍尊,他的起点其实比当年的刘欢更“惊艳”。卷珠帘不仅拿下了中国好歌曲年度冠军,还登上了春晚舞台,那一年他才24岁,妥妥的“天才少年”。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他太像“穿越时空的刘欢”,却少了一点刘欢的“人间烟火”。刘欢的歌里有市井的烟火气,好汉歌里唱的是“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唱的是普通人的豪情;霍尊的歌里却总带着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飘渺,卷珠帘里唱“画栋朝飞南浦云,帘幕暮卷西山雨”,美是真美,却离普通人太远了。后来他参加歌手,选了刚好遇见你这样的流行歌,观众反而吐槽“不如他唱原创有味道”——说白了,他被困在了“空灵”的标签里,想突破却找不到方向。
更可惜的是,霍尊似乎没学会刘欢“沉下心”的智慧。2019年,他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写有“阴阳怪气”的书法,被网友质疑“不尊重前辈”;后来父亲霍翔公开表示“希望儿子多出来走走”,他却回怼“我只想做音乐”,一来二去,公众对他的好感度直线下降。反观刘欢,从1990年代起就一直在做公益事业,成立“刘欢专项音乐基金”,帮助贫困学童学习音乐;在综艺里,他从不卖弄资历,反而会耐心指导年轻歌手,“搞音乐得先学会做人”,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有人问他:“面对那么多争议,你怎么从来不敢反驳?”他淡定回应:“时间会证明一切,我和音乐都没空吵架。”
其实娱乐圈从来不缺有才华的人,但能像刘欢这样“稳得住”的却寥寥无几。刘欢的“稳”,不是故步自封,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年轻的时候拼命攒作品,年纪大了就多传承经验,从不着急“捞快钱”。霍尊的“急”,或许是被“天才”的标签压得太重,怕被时代淘汰,怕打破自己构建的“仙气”,结果反而离观众越来越远。去年有网友在街头偶遇他,他戴着帽子和口罩,低调得像个普通人,歌迷问他“还会回来唱歌吗”,他笑着点点头,没说具体时间。或许,他也在学着像刘欢那样,慢慢找回音乐的初心。
说到底,刘欢和霍尊的故事,从来不是“谁比谁更强”的对比,而是两条音乐之路的不同选择。刘欢用四十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会把时间熬成最好的酒;霍尊的沉寂,或许只是他在等待一个更成熟的时机,重新站在舞台上。毕竟,乐坛永远需要好声音,也永远会给真正热爱音乐的人留一盏灯。只是下一次聚光灯亮起时,希望我们看到的,还是那个用心唱歌的人,而不是被标签困住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