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华语乐坛的“神仙合唱”,你脑子里会跳出哪几对组合?是张学友和王菲的吻别,还是陈奕迅和杨千嬅的最佳损友?但要说能横扫90年代、让00后偷偷循环、10后跟着哼唱的,恐怕还得是刘欢和那英的过把瘾。这首歌到底有什么魔力?两个风格迥异的歌手,怎么就能把一首电视剧主题曲唱成了时代金曲?
先别急着划走,咱得掰扯清楚:这可不是普通的“男女对唱”,这是中国乐坛两大“活化石”的巅峰碰撞——刘欢,号称“中国最会唱歌的男声”,声音像陈年的二锅头,醇厚有力,一杯下肚,能把三十年的人间冷暖都给你唱透了;那英,华语乐坛的“一姐”,嗓子像开了刃的刀锋,高亢时能劈开云霄,细腻时又能绕梁三日,两把“兵器”凑一块儿,能不擦出火花?
你发现没?过把瘾开头那句“曾经的我,狂得像风”,刘欢一开口,那股子“老炮儿”的劲儿就扑面而来——不是刻意的拽,是经历岁月沉淀后的笃定,像站在胡同口的老北京,拍着大腿跟你讲“想当年”。而那英接的“现在的心,软得像云”,立马把画风拉回来了,没有半点扭捏,就是姑娘家找到了真爱后的柔软,带着点小女人的骄傲,又藏着点“老娘终于栽了”的释然。
这两人合唱,最绝的是“声线互补”。刘欢的主歌像地基,稳稳托住整个故事,每句都带着叙事感,让你不自觉地跟着他的声音走进剧情;那英的副歌像盖房子时加的飞檐,华丽但不突兀,“过把瘾就死,过把瘾就死,死也愿意”几句,飙高音时嗓子像装了弹簧,往上蹿的同时又不飘,反而带着股子“豁出去”的狠劲儿——这哪是唱歌,分明是把剧中“杜志新和贾玲玲”那种“爱到要死要活”的劲儿,用嗓子给盘活了。
说真的,90年代的听众太懂这首歌了。那时候电视剧过把瘾火得不得了,王志文和江珊在屏幕上又打又闹又相爱,观众的心也跟着起起伏伏。可你知道吗?真正让这部剧“封神”的,反而是片尾曲过把瘾。那时候没有短视频,没有平台打歌,就靠电台循环播放,刘欢和那英的声音从收音机里飘出来,飘进千家万户的厨房、教室、单位宿舍——多少人跟着收音机哼,对着歌词本抄,觉得“唱的就是我”?
那时候的音乐圈,不玩流量,不靠人设,比的就是“歌能不能扎进人的心里”。刘欢和那英合作这首歌,压根没想什么“跨界”“联动”,就是俩老朋友坐下来,一人一句,把心里的共鸣唱出来。刘欢后来采访说,那英唱副歌时总喜欢“加点小花样”,比如“死也愿意”的“死”字,她故意加了点气声,像喘不过气的样子,“这不就是剧中人那股子傻劲嘛,比技巧重要多了”。你看,真正的艺术家,心里装的是角色和故事,不是自己的嗓子多厉害。
再说回现在的乐坛,不缺好嗓子,不缺流量明星,可为什么翻唱过把瘾的人再多,也盖不过原版?因为少了点“人味儿”。现在的合唱,讲究“声线完美贴合”“和声设计复杂”,可刘欢和那英的合唱,却有“瑕疵”——那英有几句尾音会带点沙哑,刘欢气息偶尔会重一点,但这些不完美的“破绽”,反而成了最真实的注脚。就像老式布鞋,针脚不那么整齐,可穿上去舒服得能跑遍全城;现在的荧光鞋,亮闪闪的,走两步就磨脚。
不信你去KTV看看,不管唱得多跑调,一到过把瘾的副歌,全场都会跟着吼:“过把瘾就死,过把瘾就死!” 几十号人,五音不全的偏多,可吼出来的那个劲儿,跟三十年前坐在电视机前的一模一样。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需要你懂什么乐理,不需要你记住歌手的八卦,只需要你有颗“活着就要用力爱”的心。
所以啊,刘欢和那英的过把瘾,凭什么能火三十年?凭的不是两个人有多红,而是他们把最真实的情感唱进了歌里;凭的不是旋律多复杂,而是每个字都戳中了普通人的软肋——我们都曾“狂得像风”,也曾“软得像云”;我们都渴望“过把瘾”,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三十年过去,刘欢的歌单里多了好汉歌,那英的奖项柜里摆满了金曲奖,可只要过把瘾的前奏一响,我们还是会回到那个没有滤镜的年代,跟着两个“老江湖”一起,狠狠地“过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