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歌坛巨匠"遇上"小品天王",刘欢和赵本山的合唱,凭什么成了30年难忘的春晚记忆?

1998年的央视春晚,或许是很多人心里"春晚味儿"最浓的一年。那年头没有短视频引流,没有流量明星扎堆,全靠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节目撑满四个小时的直播。而其中最让人摸不着头脑又忍不住反复回味的,大概就是刘欢和赵本山的"跨界合作"——当好汉歌的高亢遇上相亲记的土味,这场看似"画风清奇"的合唱,究竟是怎么凑到一块儿的?又凭什么让30年后的我们提起,还是会嘴角上扬?

一、这俩人怎么会一起唱歌?

先说说这俩人的"人设":刘欢,当时早已是华语乐坛"神一般的存在",嗓音浑厚得像被岁月酿过,唱好汉歌时一句"大河向东流",能把屋顶都掀了;赵本山呢?那是小品界的"扛把子",靠着一口东北腔和"忽悠"人神的演技,把春晚舞台变成了自己的"乡土剧场"。两人一个站在"艺术高地",一个扎根"民间烟火",按理说八竿子打不着,怎么会凑到一块儿合唱?

刘欢和赵本山合唱的歌曲

其实这事得从1998年春晚的"野心"说起。那年导演组想搞点"新花样",想让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碰撞出火花,而刘欢和赵本山,恰好是当时"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刘欢当年不仅是个歌手,还是个"音乐控"——他给赵本山的小品拜年写过主题曲,还给相亲系列出过点子。导演组一拍脑袋:"让本山唱歌,刘欢和声,这不反差萌吗?"

赵本山一开始是"慌的"。"我哪会唱歌啊?"他后来在采访里说,"对着乐谱跟念经似的,调子跑得比范伟的三轮车还快。"刘欢倒是乐呵呵:"没事,你就按你说话的腔调来,我给你托着。"这话听着轻松,其实暗藏功夫——刘欢早就摸透了赵本山的"节奏",知道他唱不了太复杂的旋律,就把简单的副歌重复,再用厚实的和声把他的"跑调"给兜回来。

二、相亲记里藏着多少"小心机"?

当年他们唱的,其实是小品相亲的"片尾曲"。原版小品里,赵本山扮演的"徐老蔫"和高秀敏的"大妈"相亲,结尾处徐老蔫鼓足勇气唱了一句"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逗得全场笑翻。导演组觉得"意犹未尽",就找刘欢加了段合唱,让整个节目从"搞笑"变成了"搞笑中带着点温情"。

你仔细听这段合唱,会发现刘欢的"套路"很深。开头是赵本山干巴巴的"正月里来是新年啊",带着点小拘谨;刘欢立刻接上一句"大年初一头一天啊",声音像暖炉似的,一下子把气氛烘热。到了副歌"年轻人嘛,找对象啊",赵本山还是那股子"土味",刘欢却突然把音调拔高,唱得荡气回肠,活生生把"找对象"这种小事唱出了"好汉走天涯"的豪迈。

最绝的是两人的互动。刘欢唱得投入,手还在空中比划,赵本山则偷偷用余光瞟他的动作,自己跟不上节奏就咧嘴笑,那表情像极了课堂上被老师点起来背书的小学生。这种"一本正经地胡闹",反而让观众觉得真实——毕竟谁没见过五音不全却非要唱歌的朋友呢?

后来高晓松点评这段,说它"打碎了艺术的边界":刘欢没想着把自己捧得多高,赵本山也没硬要证明自己会唱歌,两人就像邻居大爷和音乐学院教授坐炕头唠嗑,你一句我一句,把生活的喜乐唱出来了。

三、为什么30年还忘不掉?

如今回头看,刘欢和赵本山的合唱,早不是"两个明星凑热闹"那么简单了。它像一枚时代的琥珀,冻住了1998年的中国——那是个老百姓对春晚还有"仪式感"的年代,是个艺术家还敢"玩真格"的年代,也是个"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能自然握手的年代。

你想想,那会儿没有修音技术,赵本山跑调了就跑调了,刘欢也没给他修;没有剧本刻意煽情,两人就凭着一股"玩心"把节目演完了。不像现在,有些晚会恨不得把每个环节都算计到像素,却少了点"人味儿"。

更关键的是,它戳中了普通人的共鸣。刘欢的嗓音像"生活的底气",赵本山的演唱像"咱老百姓自己的调子",一个在台上发光,一个在台上"接地气",合在一起刚好是"过日子"的样子——有欢笑,有小瑕疵,但热气腾腾。

前几天翻到老观众的评论,有人说:"那年我上小学,跟着我爸一起看,听不懂什么艺术,就笑得前仰后合。现在我儿子都上大学了,再听这段,还是想笑,眼眶却有点热。"

是啊,好的艺术从不会过时。它不一定非要华丽,不一定非要深刻,只要能让你在多年后想起某个瞬间,心里暖暖的,就够了。

所以啊,当刘欢和赵本山站在一起唱歌,哪有什么"跨界"的尴尬?不过是一场两个老艺术家,用最真诚的方式,给全国人民拜了个年罢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哪怕过去了30年,我们还是会时不时想起那段"跑调却动听"的合唱——因为在那个瞬间,我们看到的不是"明星",而是"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