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刘欢的“厚”遇上谭维维的“亮”,为何他们的合唱能刻进三代DNA里?

你敢信吗?2011年甄嬛传一开播,片尾曲红颜劫火遍大街小巷,那时候多少人以为这只是“普通的一首好歌”,却没留意到,歌里那个沉郁又刚劲的男声,是刘欢;那个时而婉转时而撕裂的女声,是谭维维。后来他们又在中国之星合唱乌兰巴托的夜,在演唱会合作孤儿泪……直到今天,只要两人同台,总有人感叹:“这俩声音一搭,怎么就那么对味?”

刘欢和谭维维演唱的歌曲

要说刘欢和谭维维的合作,最绕不开的肯定是红颜劫。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其实是刘欢亲自作曲的,为了贴合甄嬛从“青涩少女”到“宫斗赢家”的一生,他没有写寻常的古风小调,而是用大调的厚重打底,加进小调的幽咽,像把丝绸裹着匕首,温柔里藏着锋利。刘欢唱“红颜旧”时,声音像从岁月深处漫过来,每个字都带着中年男人的沧桑感,低音区像醇厚的酒,高音区又突然劈开一道口子,像刀锋划过丝绸——这种“撕裂感”不是喊出来的,是气息沉到丹田,从声带里“吐”出来的,专业上叫“浑厚共鸣”。

而谭维维呢?她把“叹红颜”三个字唱出了三重味道:初入宫时的“叹”是轻的,带着少女的怯;失宠后的“叹”是沉的,带着压抑的苦;最后大仇得报时的“叹”是狠的,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她不像某些歌手那样堆砌技巧,每个转音、 each气口都像演甄嬛——你听“宛心,你终归是负了朕”那句尾音,微微上扬又突然下沉,活脱脱是剧中皇帝临终时的遗憾。最绝的是两人合唱副歌时,刘欢的低音像地基,谭维维的高音像楼阁,看似各占一边,其实气息咬得死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哪是合唱,分明是“人声二重奏”的教科书。

刘欢和谭维维演唱的歌曲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首歌嘛,至于这么夸?”要我说,还真得“至于”。你想想,刘欢是什么人?1987年北京亚运会主题曲一唱,中国音乐界都知道这嗓子是“活化石”,他的歌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到从头再来,从来不是“炫技”,是用声音讲故事的人。谭维维呢?从超女时期的“民族唱法”到我是歌手里撕裂式的摇滚,再到华阴老腔一声喊的地吼,她早就不把“唱歌”当技术活,而是当生命在吼。这两个人凑一块,就像老绣娘遇上金丝线,你有阅历,我有韧性,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能是普通的布料?

当然,他们的合作不止红颜劫。2015年中国之星舞台上,乌兰巴托的夜一开口,直接把观众的泪腺点燃了。刘欢还是那种“慢慢讲”的感觉,从“父亲的母亲的草原”开始,声音像洒在草原上的月光,温柔得能掐出水;谭维维接上“母亲芬芳的气息”时,突然加了蒙古长调的颤音,像一阵风吹过草叶,抖落一地的露珠。最绝的是中间那段无伴奏合唱,两个人不用乐器,就用“哼鸣”模仿风声、马嘶声,你听刘欢的“呜”像低沉的马头琴,谭维维的“咿”像清亮的口弦,那一刻哪是唱歌,分明是用声音在放一部草原纪录片。

刘欢和谭维维演唱的歌曲

为什么他们的合唱总能打动不同年龄层?70后听的是刘欢里的“时代感”——他的声音里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热血、迷茫与坚韧;80后、90后听的是谭维维里的“生命力”——她的爆发力像年轻人不服输的劲儿;至于00后,就算没经历过他们那些年代,也会被两人声音里的“真诚”打动:不玩修音,不用电音,甚至不刻意“互动”,就站在那儿,用最本嗓子唱歌,这种“笨拙”的反而在流量时代成了稀缺品。

其实啊,刘欢和谭维维的合作,早就超越了“歌手+歌手”的模式。刘欢是“定海神针”,他用几十年的音乐阅历告诉年轻人:“唱歌别浮躁,先学会把心沉下去”;谭维维是“冲锋号角”,她用一次次突破告诉老前辈:“传统也能玩出花,只要敢想敢试”。一个像沉稳的兄长,一个像倔强的妹妹,他们站在一起,就像中国音乐的两面:一面守住根,一面长出新芽。

你有多久没静下心来,好好听一首歌了?下次再听到刘欢和谭维维的合唱,不妨闭上眼睛,别急着判断“好听不好听”,去听刘欢声音里的皱纹,听谭维维声音里的棱角——或许你会发现,最好的合唱,从来不是声部的叠加,而是两个灵魂的共鸣。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