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除了莎拉·布莱曼,刘欢的音乐宇宙里,谁和他配合出了“神仙级”默契?

提起刘欢,你会想到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千万次的问里“千万里我追寻你”的深情,还是中国好声音转椅上“这学员我一定要抢”的激动?作为华语乐坛“活化石”,刘欢的嗓音浑厚如酒,愈品愈有滋味——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位“独唱足够封神”的歌手,为什么总在和别人的合作里,让音乐生出更惊艳的层次?

从我心永恒到国际舞台:当“中国铁肺”遇上“月光女神”

1997年,电影泰坦尼克号横扫全球,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火遍大街小巷。但你知道这首歌有两个“非正式”的中文版本吗?其中一个,就是刘欢与莎拉·布莱曼隔空合唱的我心永恒。当时制作方找到刘欢,希望他用中文诠释杰克与露丝的“世纪之恋”。很多人嘀咕:刘欢的深情有,但莎拉·布莱曼是“戏剧女王”,两人的声线能搭吗?

刘欢和谁配合

可结果证明,担心多余了。刘欢的低音像大西洋的暗流,沉稳而坚定;莎拉的高音则是甲板上的风,清亮又带着哀伤。一低一高,一浑一纯,把“失去后才懂珍惜”的遗憾唱得让人头皮发麻。后来刘欢回忆:“莎拉的声音像月光,我的声音像月光下的海浪,月光照在浪上,自然就有了故事。”这哪是“配合”,分明是两个音乐灵魂在隔空对话——难怪有乐评人说:“如果席琳·迪翁给了这首歌‘心脏’,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就给了它‘灵魂’。”

从北京奥运到好声音舞台:他和那英的“国民CP”,藏着多少音乐人的默契?

如果说和莎拉·布莱曼的合作是“国际级碰撞”,那和那英的搭档,就是华语乐坛的“本土化神仙默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两人合唱北京欢迎你,一个磁性沉稳,一个清亮高亢,像老友递来一杯热茶,暖得让人心安。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的录制过程其实特别“随意”——没有频繁修音,没有刻意炫技,就是刘欢一句“我家大门常打开”,那英接一句“开放怀抱等你”,两个声音一碰,就像你走在胡同里,突然听见邻居大爷大妈笑着打招呼,亲切得不像话。

后来在中国好声音舞台,这对“冤家搭档”更是把“默契”玩成了极致。学员李健唱贝加尔湖畔,刘欢闭着眼点头,那英在旁边捂嘴笑;学员吉克隽逸唱不要怕,刘欢用彝语和声,那英跟着打拍子……有次后台采访,那英说:“欢哥这人吧,嘴上毒,心里细。我嗓子哑的时候,他偷偷给我送润喉茶,还非说是节目组赞助的。”刘翻了个白眼:“我要是不送,等下淘汰赛你哭鼻子,节目组还得找我安慰。”——你看,真正的音乐默契,从不是刻意“配合”,而是把彼此当成音乐的“另一半”,你懂我的不完美,我知你的真性情。

从好汉歌到人世间:他给幕后创作者的“无声尊重”,才是最高级的合作

说到刘欢的“配合”,很多人只记得和大歌手的合唱,却忽略了他和幕后创作者的“神仙联手”。1998年,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火遍大江南北,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的作曲家三宝,当初找了刘欢三次。第一次三宝拿着Demo找他,刘欢听完说:“这旋律太顺了,得有股‘野劲儿’才像梁山好汉。”第二次带编曲来,刘欢又摇摇头:“鼓点太密了,得留点气口,让声音像喝酒一样,一口下去,辣得过瘾。”直到第三次,三宝把民乐和摇滚的比例调到最舒服,刘欢才进棚录音——只用了两遍,就唱出了“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气势。后来三宝说:“刘欢不是来‘唱歌’的,是来‘听歌’的——他听旋律里没说的话,然后用声音把话说出来。”

还有人世间的主题曲,制作人高铖回忆:“刘欢拿到词曲时,在谱子上画满线,这里是气口,那里要转音,连‘悲欢离合一场戏’的‘戏’字,他都琢磨了十分钟——不是怕唱错,是怕唱得不到位,辜负了原著里周家一辈子的情义。”这种对创作者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配合”:他把词曲作者的心思扛在自己嗓音里,再用歌声送到听众耳朵里——你说,这算不算最顶级的“默契”?

写在最后:好的合作,是让彼此的光都更亮

刘欢常说:“音乐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是大家一起把心里的话说给世界听。”所以你看,他和莎拉·布莱曼,让全世界听见中国声音的温度;他和那英,让华语乐坛多了份亲切的烟火气;他和三宝、高铖,让幕后创作者的匠心也被更多人看见。

有人说“刘欢的合作史,就是华语乐坛的半部活历史”,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他身边那些懂他、陪他、成全他的人,一起搭出了华语乐坛最闪亮的舞台。所以下次再听刘欢的歌,不妨多留意:那些让你起鸡皮疙瘩的瞬间,或许不只是他的嗓音——更是他和“伙伴们”藏在音乐里的,说不清道不明的默契。

毕竟,真正的好音乐,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红”,而是“一起响”,对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