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李宗盛,华语乐坛的“双峰”真的有过节吗?两代音乐人四十年的“互怼”里藏着的,是比情歌更动人的江湖

说起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刘欢和李宗盛几乎是绕不开的名字。一个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教父”,嗓音醇厚如陈年佳酿,唱的是弯弯的月亮里的烟火气,也是好汉歌里的江湖气;另一个自称“小李”,吉他一弹写尽凡人情趣,凡人歌唱透世故,新写的旧歌哭遍中年,连林忆莲、张艾嘉都成了他笔下的“故事主角”。

按理说,这样两位大神级人物,该是惺惺相惜的典范。可偏偏三十多年来,江湖上总流传着他们“不对付”的传闻:有人说李宗盛觉得刘欢的歌“太端着”,不够接地气;也有人爆料刘欢背地里吐槽李宗盛“写的都是婆婆妈妈的小情绪”。甚至有媒体捕风捉影,说当年某颁奖礼两人同台,全程零交流,气氛尴尬得能拧出水。

可真相真的如此?当我们拨开八卦的迷雾,才发现这场传唱四十年的“恩怨”,不过是两位音乐人最真实的“相爱相杀”——他们的“互怼”,是懂你的人最锋利的温柔;他们的“疏离”,是艺术家之间最珍贵的默契。

刘欢和李宗盛的恩怨

“他写的歌,太高了;我唱的歌,太碎了”

第一次“正面交锋”是在1985年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刘欢以一曲故乡的云拿下专业组通俗唱法第一名,那时的他还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一头长发,眼神里带着对音乐的“轴”;李宗盛刚离开“木棉人”独立发展,在台湾写出凡人歌前,已经给潘越云写完了天天天蓝,给张艾嘉写了爱的代价。

一个在北京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一个在台湾写“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风格南辕北辙,却同样把“流行音乐”唱出了艺术的高度。后来李宗盛在采访里半开玩笑说:“当年听刘欢唱歌,就觉得‘这嗓子是老天赏饭吃,太高了’;估计他听我写的凡人歌,心里想‘这哪儿是歌啊,就是大白话’。”

这话不假。刘欢的歌,像一坛陈年白酒,初听觉得烈,后劲却足。弯弯的月亮里“今天的泪水,又是为了昨天而流”,唱出的是一代人对故土的眷恋;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写出的是草莽英雄的酣畅。他总说:“音乐得有‘根’,这个‘根’是文化,是生活。”

李宗盛的歌,则像一壶老白茶,初品平淡,回味全是滋味。领悟里“我们的爱若是错误,我愿同声认输”,唱透爱情的苦;山丘里“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写尽人生的憾。他自称“音乐匠人”,说:“我不写大道理,就写隔壁老王的开心和烦。”

风格不同,难免“互怼”。有次录制节目,刘欢调侃李宗盛:“你的歌我妈也爱听,但每次听都跟着抹眼泪,说‘这小李,咋把日子写得这么苦’?”李宗盛也不甘示弱,反呛回来:“你的歌我妈也爱听,但她总说‘小刘这嗓子,唱啥都像开会’。”

观众笑作一团,可谁都知道,这不是真嫌弃,是“懂你的人,才敢这么戳你”。就像两个老友,你知我歌里的家国天下,我懂你词里的柴米油盐,嘴上互不相让,心里早已把对方的歌听进了骨髓。

“颁奖礼零交流?那是我们对音乐的尊重”

流传最广的“恩怨实锤”,莫过于1997年金曲奖颁奖礼。当时刘欢凭借记住拿下最佳作曲人,李宗盛凭夜来香提名。现场镜头多次给到两人,刘欢坐在台下,表情严肃;李宗盛在台上颁奖,两人全程零交流,连眼神都没交汇。

当时媒体炸了锅,纷纷写“刘欢李宗盛乐坛不合”“双峰对立,水火不容”。可多年后,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在访谈里透露了真相:“那天刘欢刚从国外回来,时差没倒完,加上他本来就不爱在公开场合‘营业’,全程都在闭目养神;李宗盛呢,上台前反复核对获奖名单,生怕出错,哪有空聊天?”

更关键的是,两人对“领奖”的态度出奇一致——不搞虚情假意,不玩“塑料情谊”。刘欢曾直言:“颁奖典礼就是颁奖,没必要搞得像认亲大会。”李宗盛也说:“我和刘欢聊音乐比聊天多,面对面坐着反而不知道说啥,不如各自回去写歌。”

真正的默契,从不需要“互动”来证明。2012年,李宗盛在上海开“山丘”演唱会,特意唱了首弯弯的月亮,说:“这首歌我唱不了,但我得致敬刘欢,他的嗓子,能把月亮唱成故乡。”同年,刘欢在北大讲座,提到李宗盛,说:“小李的歌是‘显微镜’,照见人性的细微;我的歌是‘望远镜’,望见生活的广阔。我们各走各的路,但目光,始终在同一个方向。”

“比起‘恩怨’,我们更怕华语乐坛没东西听”

去年,李宗盛为新歌新写的旧歌做宣传,有记者问他:“你和刘欢,谁才是华语乐坛的‘第一’?”他沉默了片刻,笑了:“第一?我写了凡人歌,他写了好汉歌,咱们俩加起来,都没敢说自己‘第一’,毕竟还有罗大佑、崔健在前头呢。”

这话里的谦逊,藏着两位音乐人对“音乐”本身的敬畏。他们从没把彼此当成“对手”,而是当成“同行者”。刘欢曾说:“我喜欢李宗盛的歌,因为他的词‘扎心’,再华丽的旋律,到他手里都能变成老百姓自己的话。”李宗盛也回赞:“刘欢的音域,是华语乐坛的‘天花板’,他敢在歌里放民族唱法,敢用交响乐编流行,这种勇气,我们得学。”

有人问:“那你们以后会合作吗?”刘欢摇头:“我写不了他那样的词,他也唱不了我这样的调,合作了反而没意思。”李宗盛也接话:“对,各自发光,才是对音乐最大的尊重。”

是啊,比起“他们有没有恩怨”,我们更该庆幸:华语乐坛有刘欢,有李宗盛——一个用声音丈量土地,一个用词笔描摹人心。他们的“互怼”,是艺术家对专业的坚守;他们的“疏离”,是智者对分寸的拿捏。

前几天,刷到刘欢晒的老照片,是1992年“飞越太平洋”演唱会,他和李宗盛站在舞台上,一个抱着吉他,一个拿着麦克风,嘴上都在笑。照片配文:“那天唱了我有一段情,也唱了大约在冬季,台下全是人,我们像两个孩子,忘了谁是谁的对手。”

突然就懂了。所谓“恩怨”,不过是外人给他们贴的标签;真正的江湖,是他们用四十年的音乐,写下的“惺惺相惜”四个大字。

刘欢和李宗盛的故事,告诉我们:顶级的人,从不需要“抱团取暖”,各自精彩,就是对彼此最好的致敬。

就像两棵树,根在地下交织,枝叶在天上各自生长,风来了,互相点头;雨来了,默默撑伞。这,或许就是华语乐坛最动人的“恩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