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音乐活化石”遇上“野生才子”,刘欢与高晓松的20年交集,藏着多少华语乐坛的未说破的默契?

华语乐坛里,总有些名字像老酒,越品越有味。刘欢,一嗓子千万次的问能撑起北京人在纽约半部戏的男人,从“歌坛常青树”到“音乐教父”,40年没跌下神坛;高晓松,从清华园里弹吉他的“辍学才子”到写出同桌的你的“校园民谣旗手”,再跨界成制片人、主持人,身上永远贴着“野生”“不羁”的标签。一个沉稳如山,一个跳脱如风,按理说八竿子打不着,偏偏这两个人,在华语乐坛的江湖里,兜兜转转纠缠了20多年,没合作过几首正式单曲,却总在关键时刻给彼此“递话”,成了圈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01. 从“活化石”到“野路子”:他们被同一个时代“逼”着成长

1994年,刘欢32岁,刚凭弯弯的月亮好汉歌坐稳“华语乐一哥”的位置;高晓松23岁,刚从电子工程系辍学,抱着吉他在天桥下卖唱,同桌的你正火遍大江南北。那时候的乐坛,还是磁带和CD的天下,写歌得靠钢琴哼,录音得进几十万的棚,没有短视频,没有热搜,一个歌手能不能红,全看作品能不能“钻”进老百姓耳朵里。

刘欢 高晓松

刘欢是“学院派”的顶梁柱——中央音乐学院讲师,美声、通俗、民谣通吃,既能唱从头再来这种大气磅礴的主旋律,也能把丁香花唱得催人泪下;高晓松是“野路子”的代表——“校园民谣”没几个人正经学过音乐,他和老狼、叶蓓那帮人,就是在大学宿舍里用吉他扫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两人一个在“庙堂”,一个在“江湖”,按理说该是两条平行线,偏偏都被90年代的音乐浪潮裹挟着往前走。

高晓松后来在采访里提过:“我最早听刘欢老师,是少年壮志不言愁,那时候觉得这人怎么嗓子这么厚,像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后来读大学,宿舍里整天放他的弯弯的月亮,我们几个男生唱,总觉得自己像那么回事,其实连他气息的尾音都偷学不像。”而刘欢在一次音乐节后台,被问及怎么看“校园民谣”,他笑着说:“高晓松那帮孩子,没受过专业训练,但词里有股子真劲儿。你看同桌的你,‘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谁没写过日记?能戳到人心窝子,就是好歌。”

你看,真正的音乐人,从不会因为“出身”互相看不上。刘欢懂高晓松词里的“真”,高晓松服刘欢嗓音里的“稳”,这大概就是他们后来能“不打不相识”的根儿——在那个靠作品说话的年代,大家本质上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都在为华语乐坛“添砖加瓦”,只是砖头瓦片长得不一样罢了。

02. 综艺台上的“神仙互怼”:台上针锋相对,台下互相“递梯子”

真让刘欢和高晓松从“久仰”变成“相见恨晚”的,是2010年前后的综艺圈。那时候我是大侦探中国达人秀声动亚洲遍地开花,两个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愣是因为“音乐”这个共同的战场,在镜头前上演了一出出“相爱相杀”。

最出圈的是2013年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刘欢当导师,高晓松是“特约评论员”。有一期,一个选手唱了高晓松写的传奇,唱得挺燃,但编曲加了很多摇滚元素。刘欢觉得“把民谣唱得太炸,反而丢了原词里的空灵”,高晓松当场就不乐意了:“刘欢老师,你这就不懂了!音乐嘛,就是要往前闯,我写传奇的时候,也没想过只能轻声细气地唱,年轻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他们喜欢!”

结果两个人在台上你一句我一句,从编曲吵到“什么是好音乐”,台下的学员都愣了,观众直呼“唇枪舌战太精彩”。可节目结束后,有媒体拍到刘欢搂着高晓松的肩膀,在后台食堂抢一块红烧肉,高晓松嘴里还嘟囔着:“行行行,你刘欢是权威,你说什么是什么,下回我写歌先给你审稿!”刘欢笑骂:“你那词儿,除了我谁还给你审?”

后来高晓松在晓说里提起这事,特实在地说:“刘欢老师比我大十岁,出道早,资历深,但我们吵归吵,他从来没摆过前辈的架子。我怼他几句,他要么笑,要么回得更狠,但我知道他不是真的生气,是真心疼那些被‘改编坏了’的歌。”而刘欢在一次采访里也夸他:“高晓松这小子,嘴上不饶人,但心里透亮。他能把我最偏执的音乐理念,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怼回来,这本事,圈内没几个人有。”

你看,高手过招,从不在意输赢,只在意对方是不是“懂行”。刘欢知道高晓松的“怼”是出于对音乐的较真,高晓松明白刘欢的“倔”是守护艺术的底线。这种“台上针锋相对,台下互相递梯子”的默契,比那些表面一团和气、背后捅刀子的“塑料情谊”,可珍贵多了。

03. 当“活化石”遇上“野生才子”:他们守护的,其实是音乐的“根”

这些年,刘欢越来越少上综艺,除了健康原因,更重要的是他说“现在的音乐圈太浮躁,我不想凑热闹”。高晓松呢,从“音乐人”变成“综艺咖”又转回“制片人”,虽然嘴上总说“娱乐圈水太深”,但只要提到音乐,眼睛还是会发光。

2021年,华语乐坛搞了个“经典歌曲重制计划”,刘欢是总顾问,高晓松是特约策划。有一首青春,1993年高晓松写的,原版是老狼唱的。重制的时候,高晓松坚持要保留木吉他的编曲,说“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底色”;但年轻的制作人想把电子beat加进去,说是“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两个人在电话里吵了半个多小时,刘欢最后出来“和稀泥”:“晓松,你觉得你的词儿能扛住电子乐吗?我听着,加了beat还是青春,但味儿不对了。年轻人要新,但我们得守住老歌的‘魂’——要不这样,电子版给年轻人唱,原版给你自己录,你亲自唱一次?”

后来高晓松真的录了一版原声版的青春,发在社交平台上,配文说:“刘欢老师把我骂醒了,老歌就像爹妈给的底子,改可以,但不能丢根儿。”而刘欢在转发时写:“晓松还是那个晓松,嘴上不认,心里对音乐,比谁都虔诚。”

其实刘欢和高晓松,一个像榕树,根扎得深,枝叶却撑得起一片天;一个像竹子,长得快,风骨倒是挺直。他们都守着对音乐的“执”——刘欢守的是“专业”和“传承”,觉得音乐得有章法,得经得起时间磨;高晓松守的是“创意”和“真诚”,觉得音乐得有灵气,得能戳中人心。守的东西不一样,但本质上,他们守的都是华语乐坛的“根”——不是流量,不是热点,是那些能让人听一遍就记住,十年后再听还会心里一颤的旋律。

04. 江湖不见,却处处是“痕”:懂你的人,不必刻意联系

现在的刘欢,偶尔会在朋友圈晒一张他在家里的钢琴照,配文“又磨了一下午凤凰于飞,还是没达到自己要的味儿”;高晓松呢,除了做“矮大紧实验室”的节目,就是在书房里写他的“杂书单”,偶尔发张抱着吉他的旧照,说“给闺女写了首儿歌,调子跑了三回,她自己倒是笑得前仰后合”。

他们很少一起公开亮相,也很少在社交平台上互相@,但懂音乐的人都知道:刘欢的歌单里,一定有高晓松写的同桌的你;高晓松的书架上,一定摆着刘欢的刘欢作品集”;当年轻音乐人请教“怎么才能写出好歌”,他们可能会不约而同地说:“多听老歌,少凑热闹,像刘欢(高晓松)那样,把心揉进词里(曲里)。”

这大概就是“知音”的意义吧——不必天天腻在一起,却知道对方永远在同一条路上;不用刻意互相吹捧,却明白彼此对“好音乐”的坚持有多执着。刘欢和高晓松,一个像沉稳的海,一个像奔流的河,看似形态不同,却都汇入了华语乐坛这条大江。20年过去,他们或许都没想过会和对方“绑定”,但江湖上提起他们,总有人说:“哦,刘欢高晓松啊,那俩人,对音乐,可都是真较真儿的。”

你说,这算不算华语乐坛最“妙”的缘分?没有刻意安排,却在时光里,成了彼此最好的“注脚”。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