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舞台上这一拜,为何让无数观众红了眼眶?

提起刘欢,乐坛里绕不开的“丰碑”式人物。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到好汉歌,从弯弯的月亮到千万次的问,他的嗓子被称作“老天赏饭吃的教科书”,可比起这些金曲,更让人记牢的,反而是他无数次在舞台上、在镜头前,那个真诚到近乎笨拙的“一拜”。

刘欢 这一拜

这一拜,是对音乐的敬畏,也是对“台下十年功”的具象化

2018年中国好声音总决赛,当冠军学员扎西平措演唱完阿刁后,刘欢没有像其他导师那样先点评,而是起身,对着舞台深深鞠了一躬。那一刻,台下观众席里传来一片轻呼,连镜头都特意定格在他微驼的背上——有人算过,那弯腰的角度,至少有45度。

刘欢 这一拜

后来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挠了挠头,带着标志性的憨厚笑:“这孩子唱得太好了,我是个做音乐的,听到好东西,不拜一拜,对不住这艺术,也对不住自己这几十年的耳朵。”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尽了娱乐圈最稀缺的东西:敬畏。如今的舞台,太多人在追求“流量”“话题”“综艺感”,可刘欢始终像个“老学究”,对音乐有着近乎执拗的较真。录制节目时,他为了一个和弦能和编曲争论到深夜;给学员上课时,他会抱着谱子逐字逐句抠情绪:“音乐是有呼吸的,你气没沉下去,听众能感觉到。”

这种敬畏,藏在他每一次开口前的酝酿里,也藏在他每一次听到好声音时的“一拜”里——不是表演,不是套路,是发自内心的“服气”。就像老辈艺术家给前辈递烟时躬身的那一下,是对手艺的尊重,是对同行的敬意,更是对艺术的信仰。

这一拜,是对后辈的托举,藏着“传道授业”的真心

“导师”这个身份,在娱乐圈有时成了“流量密码”,可刘欢的导师,却像在带“关门弟子”。2020年歌手·当打之年,当华晨宇演唱好想爱这个世界啊后,所有人都等着他的专业点评,他却没先谈技巧,而是再次弯腰,然后说:“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用音乐在拥抱那些痛苦中的人。这种担当,比任何高音都珍贵。”

那一拜,拜的不是“技巧高超”,而是“作品里的温度”。在刘欢眼里,音乐从来不是炫技的工具,而是“打动人”的载体。他总说:“唱歌别琢磨自己琢磨嗓子,琢磨琢磨你唱的东西,能不能让听的人心里‘咯噔’一下。”

所以,他带学员时,从不让他们模仿自己的“大嗓门”,反而逼着他们去听街头巷尾的吆喝、去逛庙会听戏、去田埂上听农民号子——“好东西都在生活里,你们得先学会‘低头’听生活,才能‘抬头’唱出观众想听的。”

他像棵老榕树,把根扎在泥土里,然后伸出一根根枝条,轻轻托起那些渴望生长的小树苗。这一拜,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我看到了你的光芒,也愿意为你弯下腰”的尊重。难怪有学员私下说:“跟着刘欢老师学唱歌,先学的是怎么‘做人’。”

这一拜,是对浮躁时代的反问,也是给娱乐圈的一剂清醒药

这些年,娱乐圈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新人三天出歌,综艺扎堆上线,热搜靠“撕”上位。可在这样的环境里,刘欢的“一拜”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的浮躁,也照出了艺术的本质。

有人问他:“现在都讲究‘快’,您这么较真,不累吗?”他摆摆手:“快有快的好,但慢有慢的根。音乐这东西,急不得。你敷衍它,它就敷衍听众;你尊重它,它才会对得起你。”

去年他在采访里说过一段话,刷屏了:“我年轻时也焦虑,怕过气,怕被遗忘。但后来想通了,作品是立身之本,就像一棵树,根扎得越深,风越吹,越能长得结实。至于那些虚名,来得快去得也快,有什么重要的?”

这话听起来朴实,却像一记耳光,打在那些只顾“蹭热度”“立人设”的明星脸上。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刘欢用“一拜”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不必弯腰向权力低头,不必谄媚向流量献媚,只需要向艺术低头,向观众弯腰——这腰一弯,弯出了风骨,也弯出了人心。

如今再看刘欢的“这一拜”,早已不是简单的动作。它是乐坛清流,是行业标杆,是无数观众心里对“真诚”二字最鲜活的注解。或许正如网友所说:“刘欢的腰弯下去,却让整个娱乐圈的头,都抬了起来。”

可我们不禁要问:当“快”成了常态,“真”成了奢侈品,下一个愿意为艺术、为后辈、为观众弯腰的,还会是谁?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