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和美莱,除了音乐还能擦出什么火花?"

要说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刘欢绝对能排进前三。从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昂,到弯弯的月亮的深情,再到好汉歌的豪迈,他那把"老天爷赏饭吃"的嗓子,陪着我们这一代人走过了快四十年。可最近有人翻出旧闻,说他和一个叫"美莱"的新生代歌手有交集,这倒让人好奇——一个在乐坛封神的老炮儿,一个名字听着有点"新鲜"的年轻面孔,他们之间能有啥故事?难道是要搞"跨代合作",还是单纯的音乐圈"偶遇"?

刘欢 美莱

先说说刘欢这位"活化石"。你敢信吗?他1987年凭借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一炮而红,那时候的华语乐坛还是 cassette 盛行的年代,连MV都得靠电视台轮播。可他偏偏不靠颜值、不跟风炒作,就凭着一身真本事硬生生把"实力派"三个字刻进了乐史里。后来去美国留学学作曲,回国后给北京人在纽约配主题曲,人家问为啥选千万次地问这种慢歌,他说:"生活哪有那么多快歌,人的心事都是慢慢沉下去的。"这几年他上综艺,年轻选手喊他"刘欢老师",他摆摆手说:"别叫我老师,咱们一起琢磨音乐。"

再说这个"美莱"。乍听名字可能陌生,但你要是对乘风2024有点印象,就该记得那个唱孤勇者时眼里有光、改编民歌时敢把电子乐揉进去的姑娘。她不是科班出身,大学学的是美术,愣是因为爱唱歌跑到选秀节目里"折腾"。有次采访她说,小时候家里没电视,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哼调子,结果被说"把山歌唱成了摇滚",她自己还挺得意:"音乐不就应该这么自由吗?"

刘欢 美莱

这两个人,一个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一个像初生的芽,带着股冲劲儿。要说他们的交集,还得从前两年的音乐匠人说起。那档节目挺特别,不搞竞技,就是让老音乐人和新人一起聊创作、改老歌。刘欢在节目里说:"现在的音乐花样太多,但我就想知道,你们年轻人心里到底装着什么歌。"美莱当时选了首陕北民歌兰花花,她说小时候听奶奶唱,总觉得里面藏着个委屈又倔强的姑娘,想试试用现代的编曲把这种"委屈"唱得更敞亮。

结果你猜怎么着?刘欢全程盯着她看,等唱完,他递了瓶水说:"你最后那个高音,不是喊出来的,是从骨头里挤出来的,这叫有'真情实感'。"后来俩人一起改这首歌,刘欢建议加段三弦,说:"老乐器得有新活法,就像人一样,不能守着老本过日子。"美莱则坚持在间奏里放段采样,是她小时候录的奶奶咳嗽的声音——"我想让听歌的人知道,这首歌不只是旋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故事。"

节目播出后,有人说刘欢"带了新徒弟",美莱也澄清:"哪有徒弟啊,就是跟'老顽童'学了怎么玩音乐。"倒是后来有次后台采访,记者问刘欢:"现在年轻人总说'传统音乐过时了',您怎么看?"他没直接回答,反而提起美莱:"你看她,把老民歌唱得跟流行歌似的,年轻人不照样跟着哼?哪有什么'过时'的音乐,只有'不走心'的创作。美莱这丫头,懂这个。"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你看美莱现在的歌,不管是原创还是改编,总能摸到年轻人的脉搏,但又带着点"根"的东西——她唱黄河谣时会加入鼓点,说是想让"黄河水"也能"跑起来";给动画电影写主题曲,特意学了蒙古族长调,说"孩子的梦就该像草原一样开阔"。而刘欢呢,这些年来一直推"音乐教育",他说:"别教孩子怎么'红',教他们怎么'真'。美莱就是真的,喜欢就敢往音乐里塞自己的一切。"

其实刘欢和美莱的"碰撞",哪是什么"老带新"的故事,更像是音乐本身的循环往复。刘欢年轻时也叛逆,把古典乐的技巧塞进流行歌;美莱现在看似"先锋",其实心里揣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调调。就像他两人在节目里合作的那版兰花花,开头是刘欢用钢琴扫出几个清冷的音,接着美莱的嗓子像溪水一样流出来,中间三弦一响,仿佛把陕北的沟沟壑壑都搬进了录音棚,结尾处电子乐渐强,又让人想起都市里年轻人的奔头。

有网友说:"听他们的歌,突然懂了音乐这东西——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老前辈把火递过来,年轻人添把柴,火才能一直烧。"这话倒在理。毕竟乐坛最怕的不是"新人换旧人",而是大家都忘了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刘欢守着这个"本",美莱揣着这个"真",你说,这俩人要是再合作一次,能擦出比兰花花更亮的火花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毕竟对音乐而言,真心,永远不过时。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