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2011年央视版水浒传里,那首让无数人听完脊背发麻的磨刀歌吗?不是“大河向东流”的热血,也不是“兄弟抱一抱”的江湖气,是刘欢用他那副“穿云裂石”的嗓子,把“磨刀霍霍向猪羊”唱得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在你心上锯。
当时多少观众对着屏幕骂:“刘欢老师怎么接这种歌?” “好好的艺术家,怎么唱起打打杀杀的江湖打油了?” 可这些年再回头听,突然品出点不对劲——这哪是唱“磨刀”?分明是把一颗滚烫的真心,扔进了现实的冰水,淬出了一把扎人的刀。
“磨刀歌”从哪来?不是刘欢选的歌,是“逼”出来的
说到磨刀歌,得先提2011版水浒传。那会儿导演鞠觉亮要的不是“英雄好汉”的浪漫,是“逼上梁山”的残酷。刘欢不仅是演唱者,还是音乐总监,本想着用大气的曲风撑起梁山好汉的脊梁,结果翻遍古词,愣是没找到能匹配“底层挣扎感”的作品。
“要么自己写,要么就得找最‘土’、最‘狠’的词。”刘欢后来在采访里说,团队翻到一首明清时期的民间歌谣,原句直白得像街边吵架:“磨刀磨刀,磨刀向猪羊;有朝一日刀磨快,杀尽不平方。” 有人劝他:“这词太糙,埋没了您的嗓子。”可刘欢盯着那句“杀尽不平方”,半天没说话——这哪是糙?这是把老百姓心里的那股憋屈,榨干了洒在了纸上。
于是他亲自改编,加了段“刀刀刀,刀刀催人老;路迢迢,路迢迢,谁见人心牢”。编曲时更是放弃了惯用的交响乐,用了唢呐、梆子这些“土得掉渣”的乐器,就为了让你听出刀刃磨在石头上的“沙沙”声,听到好汉们心里那口窝囊气越积越重,直到非“磨刀”不可。
为什么挨骂?因为刘欢“撕”开了我们不敢说的疼
歌播出去,炸锅了。
有人说:“刘欢老师,您是歌唱家,不是卖艺的,怎么唱这种‘打打杀杀’的歌?”还有人在底下骂:“以为唱得高就叫艺术?这歌词low爆了!” 你看,大众对“艺术家”总有种刻板印象:得优雅,得体面,得唱“我爱你中国”,不能碰“暴力”和“粗鄙”。
可刘欢偏要撕开这层体面。
水浒传里的好汉,不是天生的“匪”,是被官府逼的,是被世道磨的——林冲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高俾一个“白虎堂”就让他家破人亡;武松打虎是英雄,杀潘金莲、西门庆是因为“公道没了,只能自己讨”。他们磨的刀,哪真的是杀猪宰羊的刀?是被逼到绝路时,向这个“不公”的世界讨个说法的刀。
刘欢的嗓子,把这种“不得已”唱得撕心裂肺。副歌部分那句“磨刀磨刀,磨刀向豺狼”,他没用“慷慨激昂”,反而压着嗓子,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不是“我要去杀”,是“不得不杀”。那声音里有愤怒,有无奈,甚至带着点哭腔,就像身边那个被生活磨得没脾气的朋友,突然红着眼说:“你让我怎么办?”
可太多人只听见了“磨刀”,没听出“无奈”。
现在才懂,那把“刀”,早就磨在每个人心里
这些年再听磨刀歌,突然发现刘欢唱的不是水浒故事,是活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现实”。
谁没有过“磨刀”的时刻?加班到凌晨,对着电脑屏幕磨得眼睛发酸,那是为生活磨的刀;被朋友误解、被上司刁难,咬着牙咽下委屈,那是为尊严磨的刀;看着房价涨、工资涨,梦想却在缩水,心里那股火越积越旺,那是为未来磨的刀。
我们以为自己是“磨刀人”,可仔细想想,有时候我们也是“猪羊”——被规则磨,被现实磨,甚至被身边的人磨。刘欢唱的“磨刀向豺狼”,哪里是什么暴力反抗?是问:“豺狼在哪儿?为什么我们总在磨刀?”
2018年刘欢在歌手上唱从头再来,平静地说:“我这辈子没唱过多少‘甜歌’,总觉得有些歌得有人站出来唱,哪怕刺耳。” 原来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做“讨好者”的艺术家,磨刀歌挨的骂,不是歌的错,是我们习惯了被温柔哄着,听不得那把扎心的刀。
你看,真正的好歌哪有什么“高低”?它就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藏在体面下的憋屈,藏在抱怨里的不甘。刘欢挨的那些骂,不过是因为他把镜子举得太高,让我们不得不看清:原来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把没磨完的刀。
下次再听磨刀歌,不妨问问自己:你手里的刀,磨给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