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被流量裹挟的时代,刘欢为何唯独对他“另眼相看”?曹乾坤的音乐人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坚持?

如果问娱乐圈里谁真正“为音乐而生”,刘欢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很多人的答案里。从好心情的欢快旋律到千万次的问的深情演绎,他总用醇厚的嗓音和极致的专业度,定义着什么叫“真正的歌手”。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在流行乐坛封神的大咖,私下里却对一位“小众”民乐演奏家推崇备至——他,就是二胡演奏家曹乾坤。

很多人对曹乾坤的名字陌生,但只要提他手中的二胡,或许你会有印象:在国乐大典的舞台上,他拉着二胡与交响乐团合奏战马,琴弦起落间仿佛万马奔腾;在刘欢的音乐工作室里,这位从不轻易称赞后辈的“刘导师”,总会笑着拍着他的肩膀说:“小曹的二胡,是真正有‘魂’的。”

从“琴童”到“国乐玩家”:他走的,是一条“笨路”

刘欢 曹乾坤

曹乾坤的音乐故事,始于一把小小的二胡。5岁那年,爷爷从旧货市场淘了把二手二胡,愣是逼着这个活泼的男孩每天练够4小时。“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梦想,只记得手指磨出了茧,疼得哭不敢出声,因为爷爷说了,‘拉二胡的人,不能怕疼’。”

这条路一走就是30年。当同龄人追着流行乐 star时,曹乾坤埋头苦练二泉映月,琢磨怎么让琴弦“说话”;当民乐被年轻人视为“老古董”,他跑到琴行打工,只为多接触不同风格的乐器;当留学潮席卷而来,他却选择留在故宫旁边的小巷,跟着老艺人学“即兴”——“别人觉得我傻,但我觉得,音乐不能只靠‘科班’,得‘长’在生活里。”

这种“笨”劲儿,让他的二胡有了不一样的味道。拉赛马时,你能听见草原的风从琴筒里钻出来;拉十面埋伏时,指尖的轮指活像千军万马。有乐评人说:“曹乾坤的琴声里,没有技巧炫耀,只有‘我见过、我经历过’的故事。”

刘欢的“伯乐”时刻:原来好音乐真的能“跨圈层”

很多人好奇,刘欢这样的大咖,怎么会和曹乾坤走到一起?答案藏在一个深夜的直播间里。

2021年疫情期间,刘欢在家直播“云聊音乐”,本想随便聊聊古典乐,结果曹乾坤的朋友突然发来一段他拉夜来香的视频——用二胡改编的爵士版,琴弦时而慵懒时而跳跃,把老上海的风情拉得活灵活现。刘欢看完愣了半天,直接在直播间说:“这是谁?给我找!这才是真正的‘音乐创新’啊!”

后来见面,刘欢问他:“你为什么要把民乐和爵士搞在一起?”曹乾坤回答:“因为我想让年轻人知道,二胡不只是拉二泉映月,也能‘酷’得很。”这句话戳中了刘欢——他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不也是想让流行音乐更有“根”吗?

从那以后,两人成了“忘年交”。刘欢邀请曹乾坤参与自己的专辑录制,把京剧唱腔和二胡旋律编进同一首歌;曹乾坤则带着刘欢去胡同里听老艺人吹笛子,“刘老师跟我说,‘音乐的灵感,都在烟火气里’。”

被忽略的“国乐脊梁”:为什么我们需要曹乾坤这样的“玩家”?

如今的娱乐圈,流量明星层出不穷,但真正沉下心做音乐的人却越来越少。当“神曲”靠魔性歌词刷屏,当“神改编”全靠修音修音再修音,曹乾坤的存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浮躁时代里最稀缺的东西——“专注”。

他从不参加选秀,不炒作绯闻,却带着二胡登上了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多个文化类节目;他开的线下音乐会,票价不贵,场场爆满,因为观众说:“听他的琴声,就像在听一个人的成长故事。”

或许有人会说:“民乐太小众了,没人听。”但曹乾坤不信邪。“前年我带学生去乡村小学支教,那些没见过二胡的孩子,听完我拉茉莉花,眼睛亮得像星星。”他相信,“只要音乐是真的,就一定会有人懂。”

写在最后:音乐的本质,是“走心”,不是“走量”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刘欢会对曹乾坤“另眼相看”?或许答案很简单——在这个“快消品”音乐横行的时代,曹乾坤用30年的坚持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从来不会因为“小众”而褪色;真正的音乐人,眼里只有“作品”,没有“人设”。

就像刘欢在采访里说的:“曹乾坤这样的人,才是娱乐圈的‘宝藏’。他们不制造热点,他们自己,就是热点。”

下次当你刷到“AI作曲”“数字歌手”的新闻时,不妨去听听曹乾坤的二胡——你会明白,再先进的技术,也模仿不了一个音乐人用岁月“磨”出的琴声,更替代不了藏在旋律里的“人味儿”。

毕竟,最好的音乐,从来都不是“造”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