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咱们这届观众对歌手的挑剔,那可真是越来越“刻薄”了——唱功好的嫌没感情,会创作的嫌没传唱度,长得帅的嫌不真诚,接地气的又嫌没格调。可在娱乐圈里,偏偏就有俩“反例”:刘欢,坐拥“歌王”“音乐教父”一堆头衔,唱的歌能进教科书,近年却总被调侃“油腻”;庞龙,从酒吧驻唱一步步摸上来,唱兄弟抱一抱两只蝴蝶红遍大江南北,后来却慢慢淡出主流视线。
奇怪的是,你让90后、00后复刻刘欢的弯弯的月亮,十有八九能哼出调;让60后、70后唱庞龙的你是我的玫瑰花,怕是连词儿都记不全。可偏偏这两首歌,一个成了“时代的眼泪”,一个是“广场舞金曲”,到现在还在各大音乐平台的“怀旧歌单”里霸榜。
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好音乐,真的不需要“标准答案”?
先说刘欢。您要是问他现在在干嘛,可能有人会说“那个头发越来越少、体重越来越沉的中年人”;但要是提好汉歌千万次地问,没人会否认那是“刻进DNA里的旋律”。有人说他“过时”了,可您仔细品品他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时,那声嘶力竭里的少年气;听他唱从前慢,那醇厚的嗓音里藏着的岁月感——哪首歌不是把“人味儿”唱透了?
刘欢的“专业”,从来不是炫技,是把复杂的东西唱到你心里去。他唱弯弯的月亮,没刻意堆砌华丽的转音,但一句“弯弯的月亮,小小的桥”,多少人听着听着就想起老家村口的那条河?他做中国好声音导师,从不吝惜帮学员改细节,不管是咬字还是情感,那股子“较真劲儿”,不就是对音乐最纯粹的敬畏吗?只是现在这个连口水歌都讲究“快节奏”的年代,谁还愿意等一首歌慢慢“入味儿”?
再看庞龙。他红的时候,正是网络歌曲刚起步的年头,两只蝴蝶的旋律一起,大街小巷的音像店里循环播放,连大妈跳广场舞都选它。有人说他“土”,编曲简单、歌词直白,可您去小城的KTV转转,点唱率最高的歌里,兄弟抱一抱肯定排得上号——“兄弟抱一抱,有泪你就流吧”,那些在生活里打拼的普通男人,谁没在酒桌上听着这首歌,抱住兄弟哭过?
庞龙的“火”,靠的从来不是炒作,是把老百姓的日子写成歌。他出身草根,深知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想家了有家在草原,失恋了有你是我的玫瑰花,兄弟间有兄弟抱一抱。这些歌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就像街角那家常去的小饭馆,朴实、暖胃,吃的就是个“舒心”。只是后来,音乐市场越来越“拼流量”,当“短视频神曲”一个月换一波时,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创作,自然就被挤到了角落。
可您发现没?现在年轻人嘴上说着“流行歌都一个样”,转头就在网易云搜两只蝴蝶;大爷大妈嫌弃新歌“听不懂”,手机里还是存着刘欢的少年壮志不言愁。这或许就是音乐最神奇的地方:不管你是“殿堂级”还是“草根派”,不管你是“学院派”还是“野路子”,只要歌里有真情实感,有人听,就“死不了”。
刘欢的“不油腻”,在于他从没忘记自己是个唱歌的,哪怕功成名就,对待作品依然一丝不苟;庞龙的“没消失”,在于那些“土味儿”的歌里,藏着一辈普通人的日子,只要日子还在,歌就一直在。
所以啊,哪有什么“过时”的音乐,只有还没等到懂它的人。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