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他们仨,凭什么总能让“老歌”在耳边循环一百遍?

最近刷到一条后台采访视频,吉克隽逸刚唱完不要怕,擦着汗跟刘欢聊天,说:“以前觉得经典是‘不能碰的神’,现在懂了,好歌不怕被重新‘点亮’。”镜头一转,孙楠刚从彩排现场出来,T恤都湿透了,手里还攥着写着死了都要爱和声笔记的三页纸。

这场景突然把我拉回十年前——我是歌手第一季,刘欢带着千万次问的沉郁、孙楠吼着不存在的撕裂、后来补位的吉克隽逸带着彝族小调走进观众的耳朵。那时候没觉得“经典翻唱”是什么大事,但现在回头想:为什么同样是唱“老歌”,他们仨总能让人放下手机,甚至跟着哼很久?

先说说刘欢吧。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歌坛常青树”其实最“怕”被贴上“传奇”的标签——他看不得年轻人说“经典是上个时代的”,但也绝不允许随便“糟蹋”老歌。前几年有档音乐综艺,让年轻歌手改编弯弯的月亮,有人加了电音,有人改成了R&B,刘欢在评审时直接说:“旋律是根,你可以给它浇点水,但不能把根刨了。”

刘欢 吉克隽逸 孙楠

记得去年他翻唱绒花,没加任何华丽编曲,就一把钢琴配着弦乐,唱到“世上有朵美丽的花”时,突然停了三秒。当时弹幕都刷屏“怎么不唱了”,结果下一句他用气声接上“那是青春吐芳华”,像极了电影里老父亲看女儿出嫁的眼神。后来采访他说:“这首歌我二十年前唱过,现在才懂‘芳华’不是年轻,是那份不管多大年纪都敢往前走的劲儿。”

再聊孙楠。有人说他“飙机器”,但真正听过他现场的人都知道,这位“华语乐坛Live王”最“不讲理”的地方,是能把“飙”变成情绪。十多年前他在我是歌手唱拯救,最后一句“带我飞出评判的网”足足拖了20秒,当时有人说“炫技”,但现在再看——那哪里是炫技?那是把无数人困在“被定义”里的焦虑,一声吼出来。

去年他翻唱我,没选原版的摇滚编曲,改成了乐队加童声。唱到“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时,他突然蹲下来,和台下的合唱团眼神对视。有人说“这是在作秀”,但看过他早年采访就知道:他从底层酒吧唱起,每天唱10个小时,嗓子出血了就含着冰块继续。那句“我”字,不是唱出来的,是“熬”出来的。现在他依旧会在彩排时练到凌晨,对工作人员说:“别催,我觉得这个节奏还能再‘疼’一点。”

最后说吉克隽逸。这位从中国好声音走出来的“彝族姑娘”,身上有种特别的“野生感”——不是不专业,是对音乐有种“没规矩的规矩”。她可以穿着民族装唱我爱你中国,也可以光着脚在舞台上唱The Show。

记得她翻唱不要怕时,特意跑到云南老家,找彝族老阿妈学了几句原生态的和声。舞台灯光暗下来,她用彝语开场“阿惹妞”,背景是远山的剪影,唱到“人生啊,它苦也短”时,突然掉下眼泪。后来有人说“故意煽情”,但她直播时笑着擦泪:“不是演的,想起阿妈以前背柴火上山,唱的就是这首歌。原来我们的根,早就藏在旋律里了。”

现在回看刘欢、孙楠、吉克隽逸这仨人,其实从“时代”到“风格”都没交集:一个是学院派的“音乐教父”,一个是摇滚圈的“铁肺歌王”,一个是选秀出来的“民族唱将”。但他们有个共通的毛病——较真。

刘欢较真“经典的魂”,孙楠较真“情绪的核”,吉克隽逸较真“音乐的根”。他们从不把“翻唱”当成“完成任务”,而是当成和“过去的自己”对话。就像刘欢说的:“好歌像老酒,当年的你酿下它,现在的你品出不同的味儿,这才是它的价值。”

所以你发现了吗?为什么他们的歌能循环一百遍?因为他们唱的不是“音符”,是“人味儿”——是刘欢对岁月的理解,是孙楠对生活的较劲,是吉克隽逸对故土的眷恋。在这个速食的时代,他们偏要把音乐“熬”成老汤,慢慢品,才能尝出后劲儿。

下次再刷到他们的翻唱,不妨闭上眼睛听一听:那些熟悉的旋律里,藏着的不是“怀旧”,是三个“笨小孩”对音乐的偏执。而这种偏执,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缺的“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