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写的歌,凭什么能成为几代人的“青春BGM”?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管80后、90后,甚至00后,只要前奏一响,跟着就能哼唱出那句“大河向东流啊”“我和你,心连心”?那些年,卡式录音机里循环的磁带、MP3里单曲循环的文件夹、综艺舞台上突然响起的旋律……刘欢写的歌,就像藏在时光里的老朋友,不管过多久,再见时还是能让人心头一暖。

刘欢 写的歌

那些年,刘欢的歌怎么就“刻”在了我们DNA里?

要聊刘欢写的歌,得先从“时代”说起。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华语乐坛还在探索“中国流行音乐怎么走”,刘欢拿着吉他在高校舞台上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时,没人想到这首歌会成为电视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曲,更没人想到这个留着长发的音乐学院老师,会后来撑起半壁江天的“国民记忆”。

刘欢 写的歌

好汉歌现在听来还是“魔性”的——没有华丽编曲,刘欢用近乎吼唱的方式,把“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江湖气唱得荡气回肠。但你敢信吗?这首歌原本歌词是文言文,刘欢觉得“太文”,直接改成了大白话,还即兴加了个“嘿儿呀咿儿哟”。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创作,让好汉歌火遍大江南北,成了菜市场、广场舞、甚至小学生作文里都会出现的“神曲”。

但刘欢的歌从不是“口水歌”。他用专业音乐素养写着时代的“注脚”: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里多少人在从头再来的旋律里红了眼眶;“申奥成功”那年,我和你用“世界是一家”的温柔,向全世界递出了一张中国音乐名片;连甄嬛传的主题曲凤凰于飞,他都花了三个月研究昆曲唱腔,把“旧梦依稀,往事迷离”唱得缠绵又大气。

刘欢 写的歌

这些歌为什么能“活”这么多年?大概是因为它们从来不是“唱给自己听的歌”。刘欢总说:“音乐得有‘魂’,这个‘魂’,就是人的故事。”他写的每一个音符,都藏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刻着一个时代的烙印。

从好汉歌到我和你:他写的歌为什么总能“戳中”时代?

有人问:“刘欢是不是有种‘预言能力’?怎么写的歌总能刚好碰到大家的心坎上?”其实哪有什么预言,不过是“用心”二字。

创作好汉歌时,他为了找到“梁山好汉的劲儿”,翻遍了水浒传原著,甚至跑到山东采风,听船工唱号子、看村民扭秧歌。那段“大河向东流”的旋律,最早是他蹲在运河边,听着船工的吆喝声用口哨哼出来的——你不是觉得它“土”,它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歌。

我和你就更绝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前,整个团队都急坏了:原计划的是首大气磅礴的“进行曲”,可张艺谋说“咱们得换个调子,要体现‘和’”。刘欢熬了三个通宵,把“朋友”的概念拆开,写成“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当他和莎拉·布莱曼在鸟巢牵手开口时,全球几十亿人都听懂了那种“温柔的力量”。

他写的歌从不大喊“我爱祖国”,却总能在细微处见真情:弯弯的月亮里“岁月_piāo_走了 youthful 纯真,我如今只剩下麻木的表情”,唱出了无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千万次的问里“千万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是每个追梦人藏在心底的倔强。这些歌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和你唠家常,听着听着,就觉得“啊,这唱的就是我”。

不追流量只走心:刘欢的歌里藏着多少创作人的“真”?

现在的娱乐圈总说“流量为王”,可刘欢好像从来“不care”。他很少上综艺,不开直播带货,甚至连微博都很少更新。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佛’”,他笑着说:“我干嘛要跟着转?我写歌是为了让喜欢它的人听到,不是为了让人看我。”

这种“轴”,在他创作时体现得淋漓尽致。给甄嬛传写凤凰于飞,他和导演郑晓龙吵了三次架——郑晓龙觉得“应该更哀婉些”,刘欢坚持“要用昆曲的‘转音’唱出‘爱恨交织’”。最后他把自己关在录音室里,对着镜子练了三天,连呼吸的节奏都卡着词的平仄。这首歌后来成了“古风神曲”,可他说:“你们夸我,我其实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让甄嬛的‘悲’能从歌里流出来。”

对音乐较真,对听众真诚,这才是刘欢的歌能“抗老”的秘诀。他不追求“爆款”,只写“自己想写的,大家需要的歌”。就像他当年拒绝好汉歌的商业代言,说“歌火了,但不能让它变味”;就像他现在还给学生上课,说“你们写歌,先想想能不能打动自己”。这种“笨拙”,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反而成了最珍贵的“稀有品”。

那些听不厌的老歌,其实是我们共同的“青春密码”

前几天刷到个视频:大学毕业晚会上,全班同学一起唱弯弯的月亮,唱到“今天的笑容依然留在我的脸上”,台下一片哽咽。底下有人评论:“刘欢的歌,是从我们耳朵里长进心里的吧?”

是啊,80后听着少年壮志不言愁长大,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少年”;90后在从头再来里学会坚强,告诉自己“就算跌倒也能爬起来”;00后跟着我和你认识世界,明白“世界可以很温柔”。这些歌从来不是“过时的老歌”,它们是时光的容器,装着我们最珍贵的记忆。

刘欢自己说:“音乐就像老茶,越陈越香。”其实不是歌陈了,是我们跟着歌一起长大了。那些年,他写的每首歌都像一盏灯,照着我们走过青春的迷茫、中年的忙碌、老年的回望。

所以下次再听到“大河向东流”,别急着换台——跟着哼两句,你会发现,那不只是刘欢的歌,也是你自己的故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