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欢”,你是不是先想到那个在舞台上用好汉歌点燃全场的歌者?但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内蒙古人民医院另一位刘欢——一位把白大褂穿出温度,用听诊器“听”出生命故事的内科医生。她的简历里没有聚光灯下的璀璨,却有诊室里的日复一日;没有粉丝的尖叫,却有患者眼里的信任。这个从草原走出的医者,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她的故事里,藏着多少普通医生的坚守与热爱?
从医学院到病房:她用10年把自己“种”在了内蒙古人民医院
翻开刘欢的简历,最显眼的不是耀眼的履历,而是“扎根”二字。2008年,她从内蒙古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直接回到了家乡,成为内蒙古人民医院内科的一名住院医师。那年她23岁,带着对医学的懵懂热爱,开始了24小时待命的“住院医师岁月”。
“刚工作时,我跟着老前辈值夜班,曾一个晚上抢救了3位急症患者,天亮时靠着墙就能睡着。”刘欢在一次采访中笑着回忆。正是这种“把患者当亲人”的韧劲,让她从普通医师逐渐成长为科室骨干。2018年,她通过竞聘担任内蒙古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2022年又兼任内科教研室秘书。简历上的每一个“职务”,都是她在病房里熬了无数个日夜换来的——不是靠关系,而是靠一次次的精准诊断、一台次的手术配合、一句句对患者的耐心解释。
“让草原患者少跑一趟”:她的专业藏着“接地气”的智慧
在内蒙,地广人稀,很多牧民为了看一次专家要驱车几百公里。刘欢深知患者的苦,所以在专业上格外“较真”。她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慢性病管理,尤其擅长结合牧民的生活习惯制定治疗方案。“很多牧民爱吃奶茶、手把肉,直接让他们‘忌口’不现实,而是要教他们怎么吃、怎么搭配。”她主导的“草原糖尿病防控计划”,用蒙汉双语编写健康手册,下乡义诊时骑马、搭车走遍了锡林郭勒、巴彦淖尔等地的草原,硬是把慢性病管理知识送到了牧民的家门口。
2021年,一位来自阿拉善牧区的患者慕名找到她,患有糖尿病10年,却因反复低血糖差点昏迷。刘欢仔细询问后发现,问题出在患者自己“减药”上——听说“西药伤身”,他就偷偷停了胰岛素,改用偏方。她没有一味批评,而是带着患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和“健康账”:用西药控制血糖,每年花费不过几千元,但如果发展成并发症,住院、透析的费用可能是几十万,更别说生活质量会断崖式下降。患者心服口服地配合治疗,如今血糖控制得稳稳当当。这样的“医患沟通智慧”,在她简历里没写,却在患者口口相传中,成了她的“隐形勋章”。
从“医生”到“导师”:她想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医学
除了临床工作,刘欢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内科教研室秘书。带教年轻医生时,她常说:“医学不是背出来的,是‘看’出来的、‘练’出来的。”她首创“床边教学+模拟实操”模式,带着年轻医生在病房里“现学现卖”,遇到典型病例就停下来,当场分析、提问,逼着他们把书本知识“啃”透。2023年,她带教的团队在全区临床技能大赛中拿了冠军,有年轻医生说:“刘老师教的不只是医术,更是‘把患者放在心上’的责任。”
如今,她的简历上多了“内蒙古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的头衔,但她依然坚持每周出诊3天,查房、写病历、和患者聊天,像刚工作时那样忙碌。有人问她:“你都副主任了,还这么拼干嘛?”她总是笑着说:“我多看一个患者,草原上的一个家庭就可能多一份安心。”
写在最后:真正的“简历”,是患者眼里的光
刘欢的简历,没有华丽的奖项,没有国际期刊的论文,却写着“抢救急症患者128人次”“下乡义诊47场”“带教年轻医生52人”……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她守护的日夜。在内蒙古人民医院的走廊里,常有患者打听“刘医生在吗?我就找她”,这或许比任何职称都更能体现一个医生的价值。
其实,每个医院都有这样的“刘欢”——他们不是明星,却在用专业和温暖治愈着身边的人。他们的简历里没有流量和热搜,却写着“医者仁心”最真实的模样。下次当你走进医院,不妨记住那个为你认真诊断的医生,因为他们的坚守,才是我们最该“追星”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