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从高校讲台到综艺“音乐智囊团”?内江师院这位刘欢博士,藏着多少娱乐圈不知道的“文化密码”?

你有没有想过,当中国好声音的学员在舞台上改编四川清音当rap素材,当声生不息的歌手跑去自贡采风写歌,这些让耳朵一亮的幕后“推手”,可能来自一所川南的师范院校?

内江师范学院刘欢博士

没错,不是中央音乐学院,不是中国传媒大学,而是内江师范学院。这所坐落在张大千故里的学校,藏着一位“宝藏博士”——刘欢。别急着问“是不是那个唱好汉歌的刘欢”,咱们今天要聊的,是另一种让娱乐圈“圈粉”的刘欢:她把讲台变成了“文化孵化器”,把学术研究做成了综艺爆款背后的“隐形剧本”。

一、她不是“娱乐圈中人”,却让好声音都“沾了四川味儿”

内江师范学院刘欢博士

2021年,中国好声音播出第十季,有一期学员把自贡灯会的童谣打铁歌改编成了带摇滚味的火辣辣。导师们纷纷点赞“这股乡土劲儿太戳人”,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改编的“灵感源头”,其实是刘欢博士带着学生整理的川南民间音乐集。

“那三年,我们组了5支队伍,跑遍了自贡、内江、宜宾的几十个老茶馆、古戏台,录了300多段老艺人哼唱的山歌、小调。”刘欢说起这事儿,眼里发亮。有次在荣县一个镇上,70岁的余婆婆扯着嗓子唱啰儿调,唱到“太阳落坡山背黄,妹崽放学想情郎”,旁边摆摊的卖菜大爷跟着哼和,茶园里喝茶的老茶客拍着板凳打拍子——这些“原生态的声音”,被她用专业设备采回来,整理成曲谱、标注方言发音,最后成了音乐学院的乡土教材。

内江师范学院刘欢博士

后来中国好声音的编导来四川采风,偶然在内江师院的非遗研究中心看到这些资料,当场拍板:“我们要的就是这个!让观众听见‘活着的音乐’。”而刘欢也成了综艺组的“特约顾问”,不光推荐素材,还教学员怎么把“四川味”唱得地道又不做作——比如川南民歌里特有的“拐脚韵”,怎么改编进流行歌的副歌里更抓耳。

“很多人觉得高校老师离娱乐圈远,其实最懂‘中国故事’的,往往是扎根土地的学者。”刘欢笑着说,“我们不是要造明星,是想让更多人看见,原来咱们家乡的调子,比想象中更有感染力。”

二、讲台上的“造星师”:她带出的学生,成了短视频里的“非遗顶流”

“刘老师,我把您教的‘川剧帮腔’加进了抖音视频,没想到一夜涨了20万粉!”

说这话的是小李,内江师范学院音乐系2020级的毕业生,现在是个坐拥50万粉丝的“非遗博主”。他口中的“刘老师教”,是刘欢博士独创的“非遗活化课”——不照本宣科讲理论,带着学生去体验“唱、奏、演、创”。

“传统戏曲不能锁在博物馆里,得让年轻人觉得‘好玩’‘能用’。”刘欢的课堂上,学生们要学的不只是唱腔,还要学用手机拍摄非遗短视频、学用剪辑软件给老戏腔配流行beat。她带着学生把“川剧变脸”和街舞结合,把“金钱板”改编成快板说唱,甚至有人用“四川清音”的婉转腔调唱孤勇者,意外走红校园。

“有次下课,我发现几个女生围着教室里的老竹琴问东问西,我就说‘要不你们试试用竹琴弹一首孤勇者?’结果她们真的编出来了!”刘欢说,“那一刻我明白,不是年轻人不爱传统,是我们没找到他们喜欢的‘打开方式’。”

现在,这些学生有的成了短视频博主,有的进了地方文旅局做非遗推广,有的甚至参加了天天向上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把川南的音乐文化带到了全国舞台。“看到学生在镜头前自信地说‘这是我们四川的声音’,比我自己发了论文还开心。”刘欢眼里闪着光,那是一种教师才有的“育人之乐”,也是一种学者看到成果被认可的满足。

三、学术圈“跨界者”:她的论文,成了综艺导演的“灵感手册”

翻开刘欢的简历,你会看到“民俗学博士”“音乐人类学副教授”“四川省非遗保护专家”等一系列头衔——按理说,她该是待在象牙塔里的“学术派”。但她的论文集里,夹着不少综艺节目的工作照;她的手机里,存着和声生不息导演组的聊天记录。

“2022年声生怀念做‘湾区季’,导演组想挖掘‘客家山歌和流行音乐碰撞’的素材,跑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特别满意的。”刘欢说,“后来他们看到我发表在民族艺术上的川南客家山歌的流变与当代传承,里面提到了‘客家山歌的衬词运用和rap的节奏异曲同工’,连夜飞来内江找我聊。”

那次见面,刘欢不仅推荐了自己录制的客家山歌音频,还带着导演组去资中的客家村落,看老人们用山歌唱“采茶”“插秧”,甚至跟着年轻学了段“客家rap”。“后来节目里那个客家山歌新唱,好多衬词和节奏都是从田野调查里来的。”刘欢说,“学术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论文’,变成能让大众感知的故事,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这样的“跨界”对刘欢来说早已习惯:她给旅游学院的讲“非遗旅游产品设计”,给文新系的讲“民间文学IP开发”,甚至给播音系的学生讲方言在主持中的运用。“学科之间早就不该有壁垒了,尤其是文化和艺术,本来就是一体的。”她说,“很多时候,‘跨界’不是刻意的选择,只是想把问题看得更全面一点。”

写在最后:比“明星光环”更亮的,是“文化火种”

你可能会问,高校老师做这些“跨界”,会不会影响学术研究?

刘欢的回答是:“不会。反而因为和现实结合得更紧密,我的研究才有了更鲜活的血肉。”这些年,她主持了“川南民间音乐抢救性保护”等5项省级课题,发表了20多篇核心论文,还出版了川南非遗文化概论——但最让她骄傲的,是学生们的成长,是那些原本沉睡在山间的调子,被更多人听见、喜欢。

或许,“娱乐圈”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制造明星,更是传递文化。而刘欢博士和她所在的内江师范学院,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可以是讲台上的循循善诱,可以是综艺里的巧妙呈现,也可以是年轻一代的创造性转化。

下次当你听到一首带着“川味”的歌,看到一个用非遗元素出圈的视频,不妨多想一步:在这些背后,可能有一位像刘欢博士这样的“文化摆渡人”,正用她的专业和热爱,把火种从山间带到舞台,从讲台传到更远的地方。

这大概就是“内容价值”最朴素的样子——不喧嚣,却自有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