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那英的2022,为什么说冬奥会藏着他们最“对味”的默契?

你敢信吗?当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圣火还在鸟巢上空摇曳时,两个名字悄悄在评论区“合体”了——刘欢和那英。一个用雪花把“世界大同”唱进了心里,一个手握火炬把“热情中国”印在了赛道上。两个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明明一个在舞台开嗓,一个在赛道奔跑,怎么就让那么多人觉得,他们俩在这场冰雪盛事里,演了一出最“对味”的双人戏?

先说说刘欢:那个唱雪花的男人,是把“中国温度”写进了旋律里吧?

冬奥会开幕那天,多少人守在屏幕前,就为了等那首主题歌?当刘欢的身影出现在雪花造形的舞台上,开口唱出“雪花雪花,天空是我家”时,我突然懂了为什么导演组选他——这嗓子里,藏了太多故事。不像年轻时那样张扬高亢,如今的刘欢,声音里多了岁月磨出来的醇厚,像陈年的老酒,初听温润,细品却后劲十足。

冬奥会刘欢那英

你注意过歌词吗?“雪花飘,来报到,让我们像雪花一样拥抱”。刘欢唱这句时,眼神里是光。后来才知道,这首歌是他自己作词作曲,前后改了十几稿。他说不想写得太“高大上”,就想让每个听到的人,能从“雪花”里看见自己的影子。是啊,运动员是雪花,每个普通人也是雪花——不管来自哪个国家,说着哪种语言,飘到这片土地上,就能聚成一团火。

现场镜头给到各国运动员时,好多人眼眶红了。韩国选手抱住中国队友,美国选手和俄罗斯选手击掌,那些平时隔着时差、隔着竞争的年轻人,在这一刻真的“像雪花一样拥抱”了。这哪是唱歌,这分明是刘欢用嗓子当画笔,给世界画了一幅“大同图”。

再聊聊那英:那个跑着传递火炬的女人,是把“中国爽朗”刻进了骨子里吧?

可能有人会问:“那英又没唱歌,她跟冬奥会有什么关系?”你还真别这么说。当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在北京启动时,那英作为第144棒火炬手,站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手里的火炬“飞扬”的样子,比她拿过的任何奖杯都让人难忘。

穿一身红色运动服,扎着高马尾,那英跑起来的样子哪像个40多年的“歌坛天后”,活脱脱一个邻家大姐。采访里她笑着说:“紧张,手心直冒汗,但接过火炬那一刻,觉得这事儿‘太牛了’!”最逗的是她跟上一棒火炬手的互动,两人击掌、比了个“耶”,全程没一点偶像包袱,就俩字:真实。

后来我翻到她小时候的照片,在田野里撒着丫子跑的样子,和那天传火炬的样子重叠了。难怪她唱的征服默那么有感染力,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待人接物的爽利,早就刻进了DNA。冬奥会不就是要这种劲儿吗?不追求完美造型,不玩儿虚的,就敢把最真实的自己拿出来,让全世界看看:中国女人,就是这么带劲!

为什么是他们?一个“唱”,一个“跑”,偏偏就对上了味儿?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刘欢是“学院派”歌者,讲究技巧和深度;那英是“江湖派”天后,直来直往有张力,俩人除了都是乐坛常青树,好像没啥共同点。可偏是在冬奥会这种“大场子”里,他们俩“不约而同”地让人觉得:啊,就该是他们。

你细想啊,冬奥会讲什么?讲“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讲“跨越山海,只为与你相遇”。刘欢用雪花唱的,是“团结”——“雪花拥抱雪花,我们是一家”;那英用火炬传递的,是“奔赴”——“举着火种,往前跑,把这股子劲儿传下去”。一个用音乐“凝聚”,一个用行动“接力”,本质上都是想把中国的好、世界的好,揉在一起。

还有年纪。刘欢61岁,那英53岁,在娱乐圈早就过了“拼颜值、拼流量”的年纪,可他们在冬奥会上的样子,比谁都有“少年气”。刘欢唱完歌,对着镜头鞠躬说“谢谢,祝大家冬奥加油”;那英跑完火炬,气喘吁吁地说“我现在都想报名去滑冰了”。这种“活到老,拼到老”的劲头,不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另一种注脚吗?

说到底:哪有什么“神仙同框”,不过是用真心换真心

冬奥会过去这么久了,现在再想起刘欢的雪花,还是会想起镜头里泛红的眼眶;再翻到那英举着火炬的照片,还是会会心一笑。为什么?因为在这个有点浮躁的年代,我们太需要这种“不装”的代表了。

刘欢没想靠冬奥会“翻红”,他只想写一首能打动人的歌;那英也没想“蹭热度”,她就想给运动会凑个热闹。可偏偏就是这份“无心插柳”,让他们俩成了冬奥会里最“鲜活”的记忆——一个用声音告诉你“世界可以很暖”,一个用行动告诉你“中国人可以很燃”。

所以你说,刘欢那英的2022,为什么藏着最“对味”的默契?或许因为他们俩都懂:真正的“国民度”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而是像老酒一样,慢慢酿,等岁月一催香,自然就有人懂。就像冬奥会本身,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就拿出最好的一面,让全世界看看: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