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教育局里的“文艺先锋”遇上星光闪闪的娱乐圈,凤翔区刘欢欢手中的“教育剧本”该怎么写?

十年前,如果你在凤翔区某所小学的操场上看到一个举着相机追着孩子跑的年轻老师,她喊的不是“排好队”,而是“笑一个!让镜头里你们的眼睛里有星星”——那大概率就是刘欢欢。彼时没人能想到,这个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姑娘,会在十年后成为凤翔区教育局里第一个把“校园才艺大赛”办成“区级文化IP”的“破圈”人物,更没人想过,她的“教育经”里,居然藏着这么多和娱乐圈“异曲同工”的妙招。

从“课堂作文”到“全区舞台”:她把“小作文”写成了“大综艺”

“以前办校园艺术节,就是各班出个节目,在礼堂里演完就散了。”凤翔区某中学的德育主任回忆,“刘欢欢来了之后说,‘孩子们的才华不该只在礼堂发光,得让更多人看见。’”

凤翔区教育局刘欢欢

2019年,刘欢欢牵头策划了首届“凤翔少年·才艺集结令”。没资源没经费,她带着团队跑遍全区12个乡镇,用手机拍下孩子们的练花鼓、捏泥塑、唱秦腔,剪辑成60秒的短视频,发在抖音和视频号上。“有个村里的小丫头,在炕头上唱三滴血,我拍的时候她还躲闪,视频发了3天,播放量破百万,好多剧团都来找她。”刘欢欢说起这事,眼睛还是亮亮的,“这和娱乐圈‘素人出道’不一个道理吗?只是我们的‘选手’是孩子,‘舞台’是成长。”

如今的“集结令”,早已不是单纯的才艺展示:有专业评委坐镇(邀请了本地秦腔名家、省美术馆的专家),有“导师训练营”(让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孩子们排练),甚至还有“线下直通票”——优秀选手能直接登上区文化大剧院的舞台。“有家长说,孩子以前害羞不敢说话,现在对着镜头能侃侃而谈了。”刘欢欢笑着说,“这不比咱们天天说‘要自信’有用多了?”

她眼里“娱乐圈的经”,全是“教育的本”

“很多人觉得娱乐圈和教育不沾边,我觉得不然。”刘欢欢掰着手指头讲她的“跨界心得”:“比如娱乐圈讲‘人设’,我们不追求这个,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不过需要被发现、被放大。”

有个叫小宇的男生,成绩平平,却沉迷画漫画,作业本上全是“怪兽”。老师找家长谈话,家长气得要把漫画本撕了。刘欢欢知道后,没批评小宇,反而让他给“集结令”设计海报。“那孩子熬了三个通宵,把凤翔的泥塑图案和科幻怪兽结合,海报出来后,全区都抢着要。”后来小宇不仅美术拿了奖,学习也更上心了——“他说‘不能光会画画,得学更多知识,才能画出更厉害的东西’。”

“你看,这就是‘内容价值’。”刘欢欢说,“娱乐圈靠内容打动观众,教育靠内容滋养孩子。咱们不要把‘娱乐’想得太轻浮,能让孩子开心、愿意主动参与、还能学到东西的‘娱乐’,就是最好的教育。”

现在,“凤翔少年”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今年夏天,“集结令”的优秀选手们被邀请去省城的儿童艺术周演出。孩子们站在大剧院的舞台上,背景是屏幕里闪过的“凤翔泥塑”“西凤酒传统酿制技艺”非遗画面,跳着自编的“非遗融合舞”。“有个记者问我,‘你们怎么想到把非遗和童趣结合的?’我说,‘这哪是我想的?是孩子们从身边的文化里找灵感啊!’”刘欢欢的声音里有藏不住的骄傲。

如今的刘欢欢,桌上多了好几份策划案:“想把‘集结令’和乡村研学结合,让孩子们去田间地头找创作灵感;还想邀请些明星校友——咱们凤翔走出去的歌手李宇春,不就是‘校园文艺青年’的榜样吗?”她笑着说,“你看,教育和娱乐圈,从来不是两条线,只要把‘人’放在中间,总能拧成一股绳。”

有人说,刘欢欢是“教育局里的造梦师”。但她说,自己不过是“帮孩子们把装在心里的梦,慢慢捧出来”。毕竟,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想发光的“星”,而教育的意义,不就是让他们敢想、敢秀,最后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吗?

这,大概就是刘欢欢手里的“教育剧本”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华丽的特效,却写满了最真实的成长;它不刻意追求流量,却让每个“凤翔少年”的故事,都闪闪发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