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兴凯湖的芦苇荡里,藏着一首唱了30年的歌?刘欢和这片湖,到底有什么故事?

夏天的兴凯湖,总是一眼望不到边。芦苇荡风过时能掀起半人高的浪,渔民摇着橹船穿过,能把船桨声搅碎在粼粼的波光里。可老渔民王叔总说,这片湖最“灵”的时候,是冬天——雪落得厚,冰封得硬,湖面像块刚熨好的白布,能听见风吹过冰面的“嗡嗡”声,像谁在低声哼歌。

王叔口中的“哼歌”,总让人想起刘欢。老一辈的观众提起他,第一反应不是“歌坛常青树”,也不是好汉歌里的“大河向东流”,而是“那年在兴凯湖录歌,裹着军大衣还在调音的年轻人”。这事儿在兴凯湖边传了快30年,真真假假的细节早被渔民们嚼成了故事:有人说他为了找湖边的野嗓音,在芦苇荡里蹲了一下午,裤脚沾满泥;有人说他半夜爬起来看冰裂,说那声音比钢琴还有劲儿。

“你们城里人不知道,”王叔叼着旱烟袋,烟锅里的火星一明一灭,“那会儿哪有什么录音棚?刘欢他们就在湖边搭了个棚子,风一吹,芦苇叶‘哗啦哗啦’响,他倒好,说‘这比混响还好听’。”1994年,央视东西南北中节目组跑到兴凯湖拍外景,说要找点“不一样的声音”。刘欢是音乐总监,揣着一把吉他就来了。本来计划录两天,结果他在湖边待了五天。

兴凯湖刘欢

“头两天他愁眉苦脸的,”王叔记得清清楚楚,“说这里的湖太干净,连个鸟叫声都没有,不像南方的水,叽叽喳喳的热闹。”第三天早上,下起了大雾,整个湖都泡在乳白色的雾里,连船都看不清了。刘欢裹着军大衣蹲在码头,突然就乐了。“你猜怎么着?”他拍着我的肩膀,模仿着刘欢当时的语气,“他说‘雾来了,声音就有了’。那天雾散的时候,真的有群野鸭从湖心飞过来,‘嘎嘎’地叫,他赶紧拿录音机录,录完自己先哼起来,调子跟野鸭叫似的,怪好听的。”

后来那首歌,成了凤凰于飞的副歌旋律。刘欢总说,兴凯湖的雾和野鸭,给了他灵感。但当地人更在意的是,他离开的时候,把录下的所有“杂音”——风声、冰裂声、渔民的吆喝声——都做成了素材库,给了当地的文化馆。“他说这是‘湖的声音’,得留着。”文化馆的李阿姨翻着发黄的录音带,叹口气,“那时候哪懂这些,就是觉得这人实在,不拿自己当大腕儿。”

刘欢和兴凯湖的故事,后来又添了几笔。2008年,他来做环保纪录片,说要拍“兴凯湖的变迁”。渔民们本来不以为意,不就是拍拍鱼、拍拍水吗?结果他在湖边蹲了一个月,跟着渔民下网、收网,甚至还帮着清理湖里的垃圾。“有次网破了,他二话不说就跳下去捞,棉裤湿透了,愣是没吭声。”渔民老张的儿子记得,“拍到他捞垃圾的时候,他自己哭了,说‘30年前这湖能直接舀了喝,现在怎么成这样了’。”

那部纪录片没拿奖,却在兴凯湖边炸了锅。当地政府真的开始治理污染,渔民们也开始自发地少用网具。去年老张的儿子结婚,婚礼上放了刘欢的重头再来,新郎敬酒时说:“要不是刘欢叔当年那声吼,这湖可能早就废了。”

现在的兴凯湖,芦苇荡又密了,野鸭也多了。冬天冰裂的声音,还是像有人在哼歌。王叔说,前两年刘欢又来过一次,悄悄站在码头看了半天,没让任何人认出来。走的时候留了句话,给李阿姨:“告诉大伙儿,湖的声音,得好好接着。”

我们总说明星离我们远,可刘欢和兴凯湖的故事,偏偏扎在土里——他不是在“表演”热爱,是真的把这片湖当成了老朋友,把这里的每一阵风、每一片冰,都写进了歌里。下次你兴凯湖旅游,蹲在码头听冰裂,说不定能听出那句没唱完的调子——那是刘欢留给这片湖的,最实在的情话。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