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从头再来”唱了这么多年,刘欢这首歌背后藏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从大街小巷的旧磁带到短视频里的热评BGM,刘欢的从头再来大概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励志歌”。但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听懂”这首歌了吗?它不仅是为某个群体唱的白描,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那些跌倒后拍拍土站起来的日子,那些“没什么大不了”的倔强,其实都在旋律里藏着呢。

1998年,这首歌是为“沉默的大多数”写的

要聊从头再来,得先回到1998年。那几年,“下岗”是个绕不开的词:国企改革阵痛期,数千万工人离开工厂,有人摆摊、有人打工,有人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走。那时候的流行歌,要么是情情爱爱的甜歌,要么是“潇洒走一回”的豪迈,没人想到,会有首歌把镜头对准这些“普通人”。

从头再来刘欢唱的是啥

刘欢接下这首歌时,并没有“巨星唱公益”的使命感,反倒有点紧张。“作曲家郭亮给我打电话,说希望我的声音能带点‘烟火气’,别太飘。”后来我们才知道,歌词里“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根本不是坐在书桌前写的——许军(作词人)在工厂门口转了好几天,听下岗工人聊天,记了半本子“土话”:有人安慰工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人叹气“总得让孩子有口饭吃”,这些最糙的话,揉碎了就成了最暖的词。

录音那天,刘欢让关了棚里的顶灯,只留一盏小台灯照着乐谱。“我想到那些下岗的师傅,他们可能刚加完夜班,可能刚被孩子问‘爸爸什么时候上班’,唱歌时不敢‘端着’,得像他们平时聊天那样,说话似的唱。”所以你会听到,他的声音里没有刻意的“煽情”,反而像老大哥拍着你的肩膀说“没事,咱还能再来”——那种带着茧子的温柔,才是这首歌能戳中人心的关键。

“励志歌”里,为什么要有“苦”味?

现在听从头再来,总觉得它和那些“鸡血励志歌”不一样。同样是鼓励人,它不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反而先说“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不避讳“伤心和悲痛”,反而唱“伤心和悲痛着向谁诉说”。为什么?

因为这歌的“观众”,从来不是顺风顺水的人。那些下岗工人,失去的不仅仅是工作,是几十年“工人”的身份,是每天打完卡和工友一起吃大锅饭的习惯,是“铁饭碗”带来的安全感。刘欢后来在采访里说:“他们要的不是‘打鸡血’,是‘被看见’——承认他们难,但更要让他们觉得,‘难’不是尽头,是拐弯。”

所以这首歌的“励志”,是带着苦味的。就像酒,烈的酒才醉人,真实的歌才扎心。有人说“现在年轻人谁还听这个”,可疫情期间,有人在朋友圈循环这首歌,配文“失业了,从头再来”;考研失败的学生在评论区写“谢谢刘欢老师,明年再战”;就连外卖小哥摔了手机,也会哼一句“看成败人生豪迈”。为什么?因为它唱的不是某个特定年代的“苦难”,而是每个普通人都会遇到的“坎”——那些你以为过不去的,歌词早就替你喊出来了:没事,再来!

刘欢的“低调”,才是这首歌最好的“制作”

很多人不知道,从头再来从没上过任何音乐榜单,也没拿过奖,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没人知道演唱者是刘欢——电台主持人报歌名时,只说是“公益歌曲演唱者”。刘欢对此毫不在意:“这歌不是唱给我自己听的,是唱给那些正在‘从头再来’的人听的,只要他们需要,我愿意一直唱。”

他确实“一直唱”。2008年汶川地震,他在赈灾晚会上清唱这首歌;2020年疫情,他线上参加下岗职工再就业20周年座谈会,又唱了一遍;直到现在,他的演唱会 encore 曲里,总有这首。有记者问“不觉得过时吗”,他笑着说:“人这一辈子,谁还没‘从头再来’过呢?只要还有人需要,这首歌就永远不过时。”

说到底,从头再来唱的从来不只是“下岗工人”,是每个在生活中跌倒,却选择拍拍土站起来的人。它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炫技的编曲,只有最朴素的旋律和最真诚的心——就像刘欢这个人,总把“人”放在“歌手”前面,把“故事”放在“技巧”前面。

下次再听到这首歌,不妨停下来听听:那不只是旋律,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一群人的勇气,也是你我和解“过去”、走向“未来”的底气——毕竟,人生嘛,谁还没“从头再来”过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