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从头再来”的伴奏响起,你是否听见了那些藏在旋律里的人生答案?

1997年,香港回归的锣鼓还响在耳畔,内地大街小巷的收音机里突然钻出一段钢琴声——不是技巧炫技,反而像带着点粗粝的生活质感,左手和弦沉稳得像父亲的肩,右手旋律线却像在抬头看天。紧接着,刘欢的声音滚雪球似的涌进来:“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这首歌后来成了北京人在纽约的插曲,但真正让人记住的,往往是那段前奏一响就让人心头一颤的伴奏。

从头再来刘欢伴奏

你知道吗?刘欢在录这个伴奏时,和制作人薛瑞光折腾了整整三天。第一天试了交响乐团,觉得“太端着,不像咱们老百姓过日子”;第二天换成电子琴,刘欢皱着眉头:“这鼓点怎么像跳迪斯科?”直到第三天凌晨,录音师突然即兴在钢琴上加了几个和弦——不是标准的流行和弦进行,反而带着点北方民歌的尾音,像冬天胡同里哈出的白气,又冷又暖。刘欢坐在钢琴椅上弹了一遍,啪地合上琴盖:“就是它了。”

很多人说“从头再来”的伴奏“土”,觉得那弦乐有点旧,鼓点也简单。但你仔细听前奏:钢琴从C大调走向G大调时,会悄悄滑到降E大调的一个属七和弦——这个和弦本该解决到降A大调,刘欢却让它拐了个弯,直接回到C大调的主和弦。就像一个人说着说着话突然哽咽,又硬生生把眼泪咽回去,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后来我请教过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才知道这叫“意外解决”,在流行音乐里是“冒险的笔”,但放在这首歌里,反而成了最戳人的地方:生活哪有那么多“圆满”的结尾,不都是在磕磕绊绊里自己找路吗?

从头再来刘欢伴奏

我记得2010年地震救灾晚会上,舞台突然断电,全场漆黑。所有人都慌了,只有刘欢拿着话筒,安静地等音响师把备用电源接好。当灯光重新亮起时,他没有开伴奏,而是清唱了第一句——“心若在梦就在”。唱到第二句时,钢琴伴奏才像迟到的老友,慢慢地从黑暗里渗出来。那晚的录像我翻出来看过无数次,镜头扫过观众席,有擦眼泪的消防员,有攥紧拳头的志愿者,连主持人都悄悄红着眼圈。后来有人说:“突然发现,那段伴奏根本不是音乐,是支撑着我们站起来的力气。”

前阵子有00后网友在网上问:“‘从头再来’的伴奏为什么听起来那么像‘老年迪斯科’?”底下有个高赞回复:“你去KTV唱这首歌,跟到副歌部分总会不自觉地跟着拍手不是?因为那鼓点的节奏,是小时候听爸爸用筷子敲桌子、妈妈做饭时颠勺的节奏啊——本来就是写给普通人的歌,伴奏能不‘烟火气’吗?”

从头再来刘欢伴奏

是啊,刘欢从来不会把音乐架在云端。他说过:“伴奏是歌手的‘腿’,歌词是‘眼睛’,腿走得稳,眼睛才能望得远。”所以“从头再来”的伴奏里,没有花里胡哨的电音,也没有故作深沉的弦乐,就是最简单的钢琴、贝斯和鼓,像父亲凌晨四点熬的粥,看着寡淡,喝下去才知暖到胃里。

现在打开音乐软件,你会发现这首歌被翻唱了几百遍,有的用摇滚改编,有的用民谣演绎,但无论怎么改,开头那段钢琴旋律一响,你还是能瞬间被拽回1997年的那个夏天——不是怀念过去,而是突然懂了:真正的经典从不过时,因为它藏着我们每个人的“再来一次”的勇气。

所以下次再听“从头再来”,不妨闭上眼睛好好听那段伴奏——它不是背景板,是陪你摔过跤、扶过你、又在你说“算了”时轻轻推你一把的老朋友啊。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