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60岁仍被当成“宝藏”,刘欢的“不红”与“常青”藏着什么娱乐圈的终极答案?

提到“中国乐坛”,很多人会冒出一串名字:张学友的醇厚、王菲的空灵、周杰伦的创新……但有一个名字,或许近几年很少出现在热搜榜首,翻看履历却会发现——他几乎是华语流行音乐史上“活着的丰碑”。

他就是刘欢。

有人说他“过气了”:没参加过几档选秀,很少上综艺,社交媒体三年不更新动态,连新歌都屈指可数。可转头又发现,他的歌是刻在DNA里的记忆:好汉歌一响,仿佛能看见梁山好汉举起酒碗;弯弯的月亮前奏一起,夏夜的晚风就吹到了耳边;连千万次的问里那声“层层叠叠”的呐喊,30年后听来依然让人头皮发麻。

中国的刘欢

他到底算不算“红”?或许比起流量时代的“顶流”,这个字显得太轻了。刘欢的“常青”,从来不是靠曝光堆出来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从北京胡同走出的少年,到唱遍世界舞台的歌王,再到如今音乐学院里的“刘欢老师”,他的故事里藏着华语乐坛最珍贵的答案。

他凭什么成为“国民歌王”?是嗓音,更是“把歌唱进骨头里”的较真

1987年,26岁的刘欢站在央视春晚的聚光灯下,唱了首世界需要热心肠。那时候没人想到,这个总穿着格子衬衫、留着寸头的年轻人,会成为后来“国民歌王”的代名词。

真正让他“出圈”的,是1991年的弯弯的月亮。那时候的流行乐坛,要么是“甜歌”的靡靡之音,要么是“西北风”的高亢嘹亮,没人想过把民谣的叙事感、美声的穿透力和流行旋律的传唱度揉在一起。可刘欢就敢——他开口第一句“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没有刻意的技巧,像胡同口的大哥在跟你讲故事,可唱到“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时,声音里突然泛起一层薄雾,把那个年代中国人对乡土的眷恋、对变迁的感慨,全唱进了听者的心里。

这首歌火了,火到了东南亚,火到了央视“每周一歌”连续播了八周。但刘欢没被这点名气冲昏头脑。他拒绝了无数商演,转头扎进北京音乐学院的教室,跟着中央乐团合唱团练美声,研究黑人音乐的律动,甚至自学作曲——他想做的,从来不只是“会唱歌的人”,而是“懂音乐的人”。

这种“较真”,在他后来的歌里更明显。好汉歌拍水浒传时,导演希望找到“既有江湖豪气,又有底层挣扎”的声音。刘欢拿过剧本,把自己关在宿舍三天,把原著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义气,“替天行道”的理想,甚至李逵的鲁莽、武松的孤傲,全揉进了16句歌词里。他没飙高音,反倒用了大量的“衬字”和“滑音”,像喝酒前的那口长叹,又像打架时的嘶吼——后来剧组说,这首歌一放,演员们演着演着就不自觉跟着节奏点头,根本不需要“入戏指导”。

再后来,千万次的问火了,北京欢迎你唱响奥运,从头再来成了下岗工人的“精神战歌”……刘欢的歌,从来不只是“旋律好听”,每个音符都戳着时代的脉搏。他说过:“唱歌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让听到的人心里‘咯噔’一下。” 这“咯噔”一声,就是他最厉害的本事——把复杂的人生,用最简单的方式唱进你心里。

他为什么不“上综艺”?比“赚钱”更重要的,是守住音乐的“底线”

这些年,娱乐圈的“生存法则”好像变了:不参加选秀,没热度;不拍综艺,没曝光;不接代言,没收入。可刘欢,偏偏像个“异类”——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当导师,当时火遍全国,他却只录了一季就走了;后来的我是歌手声临其境,节目组三顾茅庐,他摇头拒绝;就连粉丝问他“什么时候开演唱会”,他都笑着说:“等我把腰椎养好了再说。”

为什么这么“佛系”?不是他清高,而是他对音乐的“底线”比天大。

有次采访,记者问他:“现在很多歌手靠综艺翻红,您不觉得可惜吗?” 刘欢笑了笑,反问:“翻红之后呢?靠几首改编的歌维持热度,然后呢?观众记得你一时的热闹,还是记得你到底唱过什么?”

他说,自己年轻时也“贪玩”,刚入行时跟着乐团走穴,一天赶三场演出,累到话都说不出来,可拿到钱就赶紧去买音乐磁带、学编曲。“那时候觉得自己是‘幸运儿’,能靠唱歌养活自己,就觉得得对得起这份‘幸运’。”

后来名气大了,找他的人更多:有唱片公司想让他唱“口水歌”,说“保证你火遍大街小巷”;有导演想让他给电视剧配“神曲”,要求“15秒内抓耳”;甚至还有广告商,出天价让他代言保健品,口号都想好了——“喝了刘欢推荐的,身体倍儿棒!” 每次他都直接拒绝:“歌是艺术,不是商品;嗓子是给音乐准备的,不是给钱赚的。”

2012年,他患上血栓,医生警告他:“再熬夜唱歌,以后可能站不起来了。” 他真的“消停”了——除了在中央音乐学院教课,就是陪着妻子和孩子。很多人说他“可惜”,可他觉得值:“我总不能为了‘红’,把命搭进去吧?再说了,真有想让唱一辈子的歌,不在乎这几年‘消失’。”

现在再回头看,那些靠综艺“昙花一现”的歌手,很多都成了“浪花拍在礁石上”,没了声响。而刘欢的歌,30年后还在KTV里被点唱,还在音乐软件上霸榜——原来,真正的“红”,从来不是一时的喧嚣,而是能在时间里扎根。

他为什么是“宝藏”?是歌者,更是“教人好好活”的人生导师

去年,声生不息节目组请刘欢去做嘉宾,年轻的工作人员发现:这个“老前辈”根本不是他们想象的“严肃派”——他会边吃薯片边跟00后聊天,听到好听的歌会拍着桌子叫好,甚至会为了一个和声细节跟年轻歌手“较真”一下午。

节目里,他讲起自己第一次听孤勇者的感受:“开头那两句‘爱你孤身走暗巷’,像不像水浒传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劲头?现在的年轻人,心里也有自己的‘梁山泊’,这首歌唱的就是他们的‘义气’。” 他说完,年轻的导演都愣了:原来这个50多岁的老歌迷,比他们更懂年轻人的“情绪密码”。

在音乐学院当老师,他更是“宝藏”般的存在。有学生问他:“老师,唱高音的时候总是紧张,怎么办?” 他没教什么“腹式呼吸技巧”,反而让学生去爬山、去跑步、去经历“心要跳出来”的时刻:“声音是‘情’的影子,你心里没那么多‘非唱不可’的劲头,技巧再好也是空的。”

还有个学生总想“创新”,把流行歌曲改得“怪怪的”,问他意见。刘欢听完,没批评,反而给了他一把吉他:“你先去把这首我和我的祖国用最朴素的方式唱一遍,唱到你感动了自己,再想‘创新’的事。创新不是为了‘不一样’,是为了让歌更有力量。”

现在的娱乐圈,总在教年轻人“怎么红”“怎么赚快钱”,可刘欢却在教大家“怎么好好唱歌”“怎么好好做人”。他说:“音乐这行,‘快’就是‘慢’——你踏踏实实写一首歌,踏踏实实唱好它,可能没人马上记住你;但十年后、二十年后,有人记得这首歌,就够了。”

写在最后:真正的“常青”,从来不是“不老”,而是“不丢”

今年刘欢60岁,有记者问他:“现在回头看,觉得自己这辈子算‘成功’吗?” 他想了想,说:“成功?我能在喜欢的音乐里打滚,能教年轻人喜欢音乐,能在台上唱歌唱到自己流泪,这还不够成功吗?”

是啊,比起“红不红”,刘欢更在乎的是“值不值”——值不值得为一首歌熬夜改三天,值不值得为守住音乐的底线得罪人,值不值得把一辈子的热情,都浇灌在“让好歌被听见”这件事上。

现在的娱乐圈,流量来来去去,热搜换了又换,但刘欢的歌就像老家的那棵老槐树,每年夏天都准时开花——不用刻意的宣传,自然有人来听;不用追赶潮流,时间越久,越觉得有味道。

或许这就是他给我们最好的答案:真正的“常青”,从来不是岁月不败的容颜,也不是永远站在巅峰的流量,而是永远把“价值”刻在心里,把热爱藏在行动里的执着。就像他唱的那样“心若在,梦就在”,只要音乐还在,刘欢就永远是那个值得我们“回头听”的歌者。

毕竟,有些人的声音,真的能陪你一辈子。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