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欢,大多数人脑海里第一个冒出的,可能是那个唱着好汉歌声如洪钟的歌手,或是中国好声音里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点评一针见血的导师。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中国疾控中心,还有一位同样叫“刘欢”的专家,她正带着团队与看不见的病毒“过招”,为十四亿人的健康守门,你会不会好奇:这位“同名不同业”的刘欢,到底是做什么的?她和舞台上的刘欢,又有着怎样“用声音守护生命”的奇妙共鸣?
从实验室到疫情前线:她是与病毒“正面刚”的“病毒猎手”
中国疾控中心的刘欢,全名刘欢,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流感中心主任。听起来头衔一大串,但说白了,她的工作就是“追踪病毒”——当一种新病毒出现时,她要第一个在实验室里抓住它的“尾巴”,弄清楚它是谁、从哪来、怎么传、多厉害,然后再给医生们“发武器”(研发检测方法、推荐防控方案)。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当“新型冠状病毒”还是个陌生的名字时,刘欢和她的团队已经连续多日泡在P3实验室里,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面对着可能感染病毒的样本,一点点分离病毒、测序基因。那时候的北京冬天格外冷,实验室外的温度降到零下,实验室内的防护服却让她浑身湿透,“出来的时候连护目镜都是雾的,手指冻得都伸不直,但没人敢停下——因为我们知道,早一分钟搞清楚病毒的特性,就能早一分钟为防控争取主动。”
这样的场景,对她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时,还是博士后的她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从第一例病例样本里分离出了病毒,为我国研发甲流疫苗提供了关键“靶点”;2013年H7N9禽流感出现时,她带着团队连续作战72小时,不仅确认了病毒的“禽源性”,还发现它具备“有限人传人”的能力,直接推动了对活禽市场的严格管控……有人说她是“病毒猎手”,她却说:“我们不是在‘猎杀’病毒,是在‘读懂’它——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怎么挡住它的路。”
不只做“实验室里的学霸”:她想让健康科普“活”起来
提到疾控专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书呆子”,成天和数据、样本打交道,离普通人很远。但刘欢偏要打破这个刻板印象。她在抖音、微信上有个账号,名字叫“病毒猎人刘欢”,粉丝不多,却都是“铁杆”。她的视频从不讲晦涩的术语,而是把专业知识变成“家常话”。
“有人问我‘流感疫苗到底要不要打’,我就说‘这就像给身体请了个保镖,虽然不能挡住所有子弹,但能让你少挨几刀’;有人担心‘阳了之后会不会留后遗症’,我就解释‘病毒就像个过客,身体免疫系统是房东,只要房东把屋子收拾干净了,就不会留下太多垃圾’。”她说自己最怕的就是“说一堆专业名词,把人听得云里雾里”,所以每次做科普,她都会先问自己:“如果我是我妈,我能听懂吗?”
有一次,她在社区做流感防控讲座,有位大爷问:“打了疫苗就不会得流感吧?”她笑着摇头:“大爷,这防弹衣也不能保证不挨枪子啊,但能降低受伤风险,对不对?”一句话把全场都逗乐了,大爷也笑着点头:“原来是这样,那我明天就去打!”这样的“接地气”,让很多普通人第一次觉得:“原来疾控专家也这么有意思,健康知识离我这么近。”
“两个刘欢”的“声音之约”: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发光”
很多人会把她和歌手刘欢放在一起比较,她倒觉得“挺有意思的”。她说:“歌手刘欢用歌声传递情感,让疲惫的人有力量;我们做公共卫生的,用专业守护健康,让生病的人有希望。本质上都是在‘发声’,只是‘战场’不同罢了。”
确实,无论是舞台上高歌的刘欢,还是实验室里钻研的刘欢,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更好”:一个用旋律治愈人心,一个用科学挡住病毒。或许这就是名字的奇妙之处——同一个名字,不同的选择,却在各自的领域里,诠释着同样的责任与担当。
现在,你知道中国疾控中心的刘欢是谁了吗?她没有聚光灯,没有掌声,但当你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当疫情来临时能安心出门、当看到“不随地吐痰”“勤洗手”的标语会下意识遵守——这些“日常安全”的背后,有无数像刘欢一样的疾控人在默默守护。她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她们守护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日常”。
所以,下次当有人提起“刘欢”,你除了想到那个歌声醇厚的歌手,或许还可以多加一句:“哦,还有一位在疾控中心默默为我们挡住病毒的‘病毒猎手’刘欢呢。”毕竟,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的人,都值得被看见,被记住。